福州市

城厢:“数智”赋能 产业向“新”

2024-06-26 09:59
| | | |

华源工贸生产车间(资料图片)

富拓鞋业智能数码画线机车间(资料图片)

  近日,2024年莆田市工业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库出炉,城厢区力奴鞋业设计生产一体化数字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华源工贸数字化工厂、坤英奇新材料5G+智慧工厂等14个项目榜上有名。

  作为莆田中心城区核心区,城厢区工业结构整体偏轻偏传统,先进制造业发展相对滞后,全区169家规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鞋服、食品加工、电子信息和工艺美术等四大主导产业领域。近年来,该区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因地制宜,于“旧”中立“新”,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厚植新质生产力创新本底。

政府助力 企业发力

  6月22日,莆田华林经济开发区坤英奇新材料科技公司生产车间机声隆隆,整齐划一的全自动电脑横机开足马力忙生产、赶订单。

  车间数据智慧采集看板上,产品产出数量、条码数、品检情况等信息实时显示、一览无余。“扫描一下条码,这些鞋面成品的批次、型号、颜色,由哪名工人、在哪条流水线上生产的,都能清晰呈现。”坤英奇生产管理部经理潘攀介绍,企业生产环节进行数字化改造后,生产流程更加透明,鞋面成品有了专属“身份证”,随时可以溯源,实现精益生产管理。

  坤英奇是一家智能制造飞织、梭织鞋面的纺织企业,年产各类鞋面2000多万双。去年初,企业引进ERP管理系统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为5G全连接工厂,通过设备联网、数据采集和实时监测等,实现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积极拥抱新技术,实现降本、提质、增效。”坤英奇董事长陈美容说,通过系统可实时了解数据变化,及时调整生产、采购计划,提升综合效率。

  如今,和坤英奇一样,城厢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以新技术赋能生产制造,通过“智改数转”新赛道,积极抢抓数字经济发展机遇,激活转型发展“关键增量”。

  建设“智改数转”生态,不仅需要企业发力,更需要政府助力。城厢区制定出台《制造业智能改造和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明确实施诊断服务、应用提升、支撑产业培育等三大工程,到2025年底,拟滚动实施“智改数转”项目超50个,打造省级以上智能工厂、标杆工厂3家以上,应用标杆工厂10家以上,数字化应用场景或车间10个以上。

  同时,该区研究出台促进工业企业增产增效21条措施以及补充意见,对企业购买云服务、认定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标杆企业、示范企业、获评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样板工厂(车间)给予奖励补助,用“真金白银”助力企业插上“数智翅膀”。

  “实施‘智改数转’,是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的重要引擎。”城厢区工信局局长陈旭清表示,眼下城厢区正大力引导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等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靶向施策 联动“破”题

  连日来,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受限于认识、资金、人才等因素,不少中小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成为“智改数转”过程中的现实难题。有企业负责人表达了顾虑:投资收益及回收期不明确,且资金投入大、转换成本高……

  自我诊断、巧借东风,才能避免盲目推进。溢通环保是一家专业生产柴油尾气净化液及配套加注设备的高科技企业,质量不稳、产销脱节等问题一度困扰着企业。为此,该公司投入500万元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智慧工厂新模式。如今,通过模拟展示屏,企业产品合格率及生产计划表、实时订单等一目了然。一旦出现质量异常,系统可实时报警,通知作业人员采取相应调整措施。

  “这不是企业的选修课,而是必修课。”在溢通环保总裁夏朝勇看来,数智化转型是企业的长期战略,绝非只是增添几台自动化设备,而是针对研发、制造、管理等进行全系统重塑。其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水平,还节约了管理成本,极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发挥好龙头企业‘关键力量’,带动更多中小企业涌进数字化大潮。”陈旭清说,部分龙头骨干企业“冲锋在前”,提供了可参考、可借鉴的“智改数转”路径,起到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城厢区精心打造“智改数转”示范标杆,围绕优势产业链鼓励和支持链主企业开展基于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创新应用,2023年以来共打造标杆示范案例4个,推动企业“上云上平台”21家次;中电望辰、锐马电气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典型案例;铭创信息、莆田思软等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APP优秀解决方案。

  同时,引进北理工东南研究院、联通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创新资源,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按照“一企一策”规划设计,为企业开展免费智能制造诊断服务,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和行业打通“智改数转”过程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问题。

  该区还用好“白名单”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推出“智改数转”专项金融产品,支持中小企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元创新主体“同题共答”,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研发基地、实训基地等,开展课题攻关和协同创新活动,为“智改数转”提供智力支撑。去年以来,已与7所高校院所开展战略合作,促成11个产学研合作项目。(记者 陈盛钟 通讯员 许文泉 吴剑峰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