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市场预期管理的三维协同

2025-08-12 08:28
| | | |

□秦攀博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不确定性因素交织叠加的背景下,市场预期管理面临严峻形势和复杂挑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健全预期管理机制”。预期管理综合体现了市场情绪和心理行为反应。因此,可探索将社会心理疏导作为市场预期管理的切入点,从“心理治理”视角构建“预期—心理—行为”三维传导模型,通过信念、信用、信心三维协同路径构建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预期引导机制。信念、信用、信心作为市场预期的三大支柱,分别对应着政策认同的引领性、制度保障的规范性、发展动能的支撑性,协同构成投资消费行为的心理逻辑。可运用系统观念推进信念、信用、信心三维协同,提升市场预期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

  ◆信念之锚:坚持以信念目标锚定市场预期基准线

  信念引领信用建设,在市场预期管理的三维协同路径中发挥着引领作用,塑造长期预期环境。信念作为一种心理目标,具有指向性、持久性和坚定性,发挥着“认知锚”的导向作用。信念是对国家发展方向的确定感和认同感。一是坚持信念夯实了制度优势的理论根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是稳定预期的根本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将市场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统一,从而有效引导市场预期的有序稳定,避免过度波动起伏。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规律创造性结合,可以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预期管理需要政策精准性、协同性和稳定性相统一,让每个经营主体都能在规则明、预期稳、活力足的环境中坚定发展信念、共享发展机遇。二是坚持信念推动了实践创新的时代突破。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拓性实践,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新时代坚持新发展理念,通过发展路径的独特性、高效性、稳定性,为经营主体提供了长期向好的预期引导和信念支撑。例如今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2025年版)》等就是制度信念的现代表达和市场预期有效引导的生动实践。三是坚持信念彰显了价值引领的文明自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为经营主体注入了超越短期逐利的深层信念,使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实现同频共振,始终遵循着以信念的“认知锚”调节市场预期的基准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需要坚定制度自信,通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为各类经营主体构筑“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心理防线。预期引导的本质是价值观引导,当各类经营主体对发展道路形成高度共识,强化发展信念的锚定作用,经营主体的微观决策就能自动校准到国家发展战略的轨道上来,同心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信用之链:坚守以信用建设调节市场预期价值链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信用发挥着信念向信心转化的传导作用。健全信用体系是坚定发展信念、提振市场信心的纽带。信用作为一种心理行为,具有规范性和约定性,发挥着“价值链”的评估作用。信用是对社会价值规则的遵守度和认同感,既是市场预期的“信任链”,也是市场行为的“安全链”。坚守信用就是要让经营主体以信用为价值尺度,以信用为社会契约,以信用为行为准绳。一是推进信用立法的体系化发展。法治化是信用建设的根本保障,而信用体系正是法治经济的道德基石。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的防护网,也是稳定市场预期的“价值链”。当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从局部探索进入全面法治化阶段,中办、国办今年出台《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刚性约束机制。二是推进信用监管的协同共治。信用治理不仅体现在对违法失信行为的制度性约束,更深入商业伦理的价值重塑层面,有效将传统文化中的“言而有信”“人无信不立”等美德转化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信用精神。通过协同共治和共同监管,做到守规则、守规矩、守信用。市场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持续提升社会信用水平,为各类经营主体划定清晰的思维底线和行为边界。信用监管的协同共治、有效创新、精准施策有效防范了系统性风险。信用建设既要防止“运动式治理”的短期行为,也要避免“信用泛化”的越界操作,必须严格遵循法治原则和信用准绳。三是推进德法共治的预期引导。信用建设离不开道德滋养。推广“信用+”应用场景,将信用评价与金融服务、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深度融合,能够显著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交往成本、时间成本,提升市场运行效率,营造良好的市场心理氛围。信用环境的持续优化,相当于为经营主体安装了“预期稳定器”,使企业在复杂环境中依然能够保持战略定力。从更深层次看,信用建设实质是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再造过程,通过法治、德治、心治的三维协同驱动,培育出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更有效度的市场文明新形态,从而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信心之帆:坚定以信心培育激活市场预期推进器

  信心根植于信念,也是信念和信用的市场即时反应,三者共同构成“信念引领→信用赋能→信心支撑”的发展循环。信心作为一种心理动力,具有积极性和驱动性,发挥着“推进器”的动力作用。信心是对获得预期发展成效的认同感。坚定信心就是要让经营主体认识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也不会改变。坚守信心有利于“风好正扬帆”“直挂云帆济沧海”,从而引导市场预期长期向好。一是多措并举提振市场预期坚定信心。信心比黄金更重要。预期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提振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宏观层面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翻烧饼”式调控造成心理预期紊乱。中观层面针对重点行业实施精准滴灌,通过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组合拳缓解经营压力提振信心。微观层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减少影响市场信心的各种阻碍。二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坚定信心。民营经济信心指数堪称经济晴雨表和市场活力风向标,通过建立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让更多经营主体真切感受到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持续向好的心理预期、法治保障的安全氛围,就有利于坚持信念、坚守信用、坚定信心。三是开发超大规模市场坚定信心。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是我国发展的战略资源,14亿多人口的消费升级创造全球最大的需求增量,超大规模市场的广度、深度、细分度为各类企业提供了广阔舞台和精细赛道。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持续释放,为提振信心提供了坚实支撑。四是加快创新发展坚定信心。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提供了新赛道机遇。通过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培育创新文化,通过创新发展获得更多发展机遇,通过韧性治理妥善应对风险挑战,实现坚定信念、信用和信心的多向赋能,有效激活市场预期新动能。

  信念是现代化道路的定力之源,信用是市场秩序的规则之维,信心是发展动能的内生之本。以制度坚定信念、以法治加强信用、以发展增进信心,三者相互支撑、有机统一、协同推进。市场预期心理引导的目标是实现信念强、信用好、信心稳的状态。协同推进市场预期管理的三维路径,信念解决“信什么”的目标问题,信用解决“怎么信”的规则问题,信心解决“敢于信”的动力问题。信念提升“认知锚”,信用调节“价值链”,信心聚力“推进器”,三者共同构成市场预期管理的心理逻辑。这既是市场预期管理的理论创新,也是社会心理疏导的实践要求。

  [作者系中共广州市委党校(广州行政学院)教授]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