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时评
发力文旅,县域大有可为
□胡松坤
4月18日,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在南平召开,提出要全地域推进文旅产业发展。近年来,县域旅游成为文旅发展新趋势。福建拥有84个县级行政区,它们有着独特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各具特色的美食物产。推动我省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挖掘好这些“宝藏”县城。
酒香也怕巷子深,传播“出圈”“破圈”是关键。“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风靡一时的流行语,道出了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景点那么多,文旅市场竞争越发白热化,小小县城如何吸引更多游客?只有被看见,才可能被选择。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也是一种“生产力”。例如,泉州的蟳埔簪花通过明星效应、社交媒体火爆“出圈”,引发现象级打卡热潮,一时间,泉州满城尽是簪花人。再如,宁德霞浦依托生态和山海资源,打造国际滩涂摄影基地,影展上、社交媒体上一张张带着霞浦定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摄影作品,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这说明,县域文旅要发展,就必须在传播上下功夫,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打造独特的文化符号,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微信等平台广泛宣传,寻求“出圈”“破圈”。
“小城故事多”,要深挖本土特色文化,讲好“人无我有”的地方故事。游客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想欣赏的是不一样的风景,想感受的是不一样的文化。依托当地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讲好“小城”故事,为游客带来高品质、差异化的文旅体验,是推动县域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福建底蕴深厚、文化多元,各地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如闽北的武夷山是朱子理学发源地,朱子在此琴书五十载;闽南的晋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海丝文化遗产;闽东的福鼎山海交融,畲族文化独具魅力;闽西的永定是土楼之乡,有大小土楼2.3万余座。发展县域文旅,就要深入挖掘这些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找准定位,把优势放大,把特色做足,讲好地方故事,培育出更多八闽旅游名县,吸引更多的人来福建体验传统民俗、寄情山水风光、细品小城韵味。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县域文旅的独特优势还在于“有温度”。与一、二线城市相比,县城拥有更浓郁的生活气息、更亲民的消费水平和更从容的游览体验。故而,在当下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越来越多人把县城当成寻觅生活乐趣、放松身心的“诗和远方”。清晨,漳州古城热气腾腾的卤面,街角茶馆里悠然自得的闲谈时光;夜幕降临时,长汀古城华灯初上的市井小巷,新鲜可口的客家小吃……这些鲜活的生活场景,恰恰是县域旅游的独特魅力,也是“小县城跑赢大都市”的重要原因,更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文旅资源。因此,县域文旅产业发展,一方面要悉心留住“烟火气”,通过保护老建筑,营造市井文化,培育特色早市、夜市,更好地保留居民的在地生活状态;另一方面,要引进新业态提升服务,通过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让游客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情。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