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东海 筑梦岚岛
“平潭文旅01”游艇满载游客,在碧海间开启浪漫之旅。江信恒 摄
台北快轮停靠在平潭口岸金井码头。江信恒 摄
在龙王头海洋公园,游客乘直升机开启空中俯瞰平潭的独特体验。林君斌 摄
直升机正带游客俯瞰龙王头沙滩。林君斌 摄
全国整机运输单体最大的台湾洲钜风电能源1500吨型龙门吊,在福州港平潭港区完成整机装船,起航运往台湾。林君斌 摄
麒麟星秀国际汽特广场汽车特技表演现场,灯光与引擎轰鸣交织。林君斌 摄
乘坐帆船欣赏海上风光。江信恒 摄
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南岛语族文化学术论坛现场,台湾同胞载歌载舞。江信恒 摄
在壳丘头遗址博物馆的弧形荧幕前,两岸学者沉浸于史前场景,雕塑与投影融合,重现远古生活。江信恒 摄
“平潭映象”驻场首演现场,舞者衣袂翩然,如龙游云海,演绎神话意境。江信恒 摄
闽台农渔加工产业园 林君斌 摄
68海里景区东沙澳水上项目,上演海边“速度与激情”。林君斌 摄
平潭澳门体育月,平潭一中队(白)对战澳门熊猫队(黄)棒球交流赛比赛现场。江信恒 摄
2025年中国平潭国际帆船赛开赛,小飞虎帆船在海上激烈追逐。江信恒 摄
九载风华,日升月恒。碧海蓝天间,历史的年轮镌刻出发展的轨迹。
时光回溯至9年前的盛夏,2016年8月8日,平潭迎来历史性时刻——国务院正式批复《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方案》。由此,平潭旅游迎来了崭新的纪元。
从“一座岛”擘画“一张图”,历经9年淬炼,一座座特色民宿拔地而起,一条条旅游公路蜿蜒如带,一场场国际赛事激情上演……
紧扣“国际风范、青春时尚”主题主线,平潭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匠心打造高品质旅游项目,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从昔日的“东海一隅”,蜕变为享誉中外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一组跃动的数字,深刻记录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铿锵步伐。数据显示,2024年,全岛接待旅游总人数1078.9万人次,游客旅游总花费120.28亿元,游客人均花费1115元,分别是2015年的4.6倍、18.2倍、3.9倍,年均增幅分别为18.7%、38.1%、16.4%。
好生态绘就好风景
夕阳西下,沿着蜿蜒的海岸线,泛着金光的大海与青墙黛瓦的石头厝相互交映,仿佛时光在此驻足……盛夏时节,走进君山片区的裕藩村,一步一景,令人心醉神迷。
村道旁,占地7000多平方米的依山依汐滨海度假区临海而建,吸引游人前来打卡拍照。“咔嚓——!”来自厦门的王先生正化身摄影师,专注地为女友定格美好瞬间。“平潭太出片了,尤其‘依山依汐’紧挨着公路和灯塔,仿佛置身日本镰仓一般!”王先生一边展示刚拍的照片,一边兴奋地分享喜悦。
“依山依汐”谐音“1314”,是一个以浪漫爱情为主题的度假区,目前已投用10栋民宿以及一个露营基地,还设置了多个爱情主题打卡装置,成为不少情侣心向往之的浪漫目的地,每至节假日总是一房难求。
文旅“爆款”的背后,是一场刀刃向内的生态保护战。自2012年起,当地积极践行“陆海统筹、分段实施、系统治理、多方协同”的理念,在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投入近20亿元,启动裕藩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等,通过沙滩补沙等举措,切实守护岚岛碧海银滩。同时,兼顾资源开发与保护,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生态旅游的持久魅力,源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九载耕耘,平潭以绿为墨,在海天之间挥洒诗意——打造北部生态廊道,串联起猫头墘、后垄村等4个主题文化旅游村,让游客沿途邂逅风车田与蓝眼泪奇观;依托优质生态基底,培育东美村东美嘉佑休闲渔业基地,与白沙村、磹角底村等省级“水乡渔村”,让海洋资源焕发新活力,一条“旅游兴村、产业富民”的乡村振兴路子越走越宽。
在此基础上,平潭还通过“景村融合”的模式,大力推动景区周边村集体及村民共享旅游发展成果、景区发展福利,培育了一批集住宿、休闲、餐饮于一体的景村共享消费空间,乡村格局焕然一新。如今,君山片区北港村、磹水村等率先“出圈”,荣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去年更有26个村庄斩获全国或省级特色村荣誉,“一村一韵”的旅游格局已然成形,持续吸引八方游客前来探秘。
镜头移至海坛岛北部。在苏平片区南盘村,游客正三两成群漫步渔家风情街区,归港渔船的马达声、民宿咖啡香交织成韵,惬意极了。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僻静一隅的小渔村。自2022年启动美丽渔村建设以来,这座三面环海的村落在坚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沉睡的旅游资源,盘活各类闲置资产,一步步实现从“卖渔获”到“卖风景”的华丽转型。今年3月,成片海豚群先后在南盘村海域现身,成为生态保护成效最直观的注脚。
海岛游的魅力,更在于独特的“风味”。近年来,平潭大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目前已有6个无公害农产品、11个绿色食品、2个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了“海景观光+特色餐饮+农产文创”的复合消费模式。
从“靠海吃海”到“养海享海”,平潭正在奏响一曲可持续发展的文旅新乐章。据统计,去年,平潭乡村旅游接待160.61万人次,旅游花费达8.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7%和12.4%;今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量已达21万人次,收入突破2200万元。
多元业态焕新升级
眼下,正值暑期旅游旺季。近日,平潭22号国际游艇码头人潮涌动,游艇、摩托艇在碧波之上划出一道道跃动的弧线,引来岸边游客阵阵惊呼与喝彩。
“真是太刺激了!船稍微倾斜,海浪打上来那一刻,心都提到嗓子眼了!”浙江游客柳嘉玉刚从游艇上下来,声音里满是兴奋。
作为全省首个闽台合作游艇基地,22号国际游艇码头于去年6月正式投入运营,已建成49个泊位,引入帆船、游艇、造浪艇、摩托艇、水上卡丁船等多样化海上体验项目,成为平潭滨海旅游的新地标。“我们的目标是把这里打造成‘海上休闲运动超市’,让游客可以尽情享受海上运动的乐趣。”平潭和风游艇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紫良说。
平潭素有“千礁百岛”之称,坐拥延绵408公里的海岸线、长约70公里的海滨沙滩与126个岛屿,滨海风光得天独厚。然而,长久以来,可供游客选择的“打开方式”却略显单一。
面对这片蔚蓝的馈赠,如何发挥好资源禀赋,促进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坚持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作,不断丰富文旅产品库。”平潭的回答铿锵有力。
在政策支持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当地持续深耕“旅游+”,通过规范管理、完善设施、丰富业态等举措,以“全龄段、全时段、全场景”的体验链,重塑滨海旅游新格局,不断推动文旅经济实现能级跃升——
深耕亲水游,依托68海里景区东沙澳沙滩、坛南湾景区、龙王头沙滩等景区资源,引进风筝冲浪、观光快艇、水上摩托艇、无动力帆船等水上运动体验项目,新增帆船、帆板、划桨、海钓等业态,补足景区“无体验性业态短板”;
加快布局契合游客需求的夜间旅游产品,打造“星辰大海·镜沙”“星辰大海·龙王头”等业态,推出“星球唤想”无边界海景剧场、“岚起山海图”实景演艺等产品;
以“乐”之名,重点培育“海岛生活季”“蓝眼泪音乐节”“岚麒麟演唱会”“新年音乐会”等自主音乐IP,打造一座“爱乐之岛”;
推动乡村民宿走向高端化、连片化发展,目前已备案904栋民宿,构建起“高端化+连片化”格局;
……
无疑,青春时尚、沉浸式深度游已成为平潭旅游最鲜明的标签。这份自信与底气,源于平潭近年来对文旅产业的精耕细作。自2021年以来,当地累计实施重点文旅项目58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亿元,助推旅游市场从单一的观光游到多元化的体验游,从季节性旅游向全年无休的常态化旅游升级。
“我们坚持‘软硬兼施’,打出了开发海上娱乐项目等一系列‘组合拳’,推动旅游体验从‘看海’向‘玩海’转变。”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游与文化体育局文旅产业营销策划专员黄若思说,今日之平潭,已真正蝶变为一座动态“游乐场”。
这样的转变,亦直观反映在客源市场上。随着旅游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平潭旅游市场正呈现出年轻化、多元化趋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平潭全区接待游客量540.54万人次,其中青年游客占比高达94.3%,过夜游客占比首次突破60%。这意味着平潭正从“一日游”目的地,逐步转变为“深度游”的旅行胜地。
赓续海岛千年文脉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在平潭,一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深刻变革正愈演愈烈。
7日晚,平潭国际演艺中心,一出精彩绝伦的舞台剧《平潭映象》正在上演。作为海岛演艺的拳头产品,该剧以“自然、历史、人文、现代”四个维度,通过奇幻神话串联海坛岛7000年文明,目前已演出超500场。
该剧出品方、浙江鸿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张辉将驻演项目形象地称为“看映象、游平潭”。他说,驻演版《平潭映象》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旅游消费,还能向游客讲述一个动人的平潭故事,让更多人“因一个故事,爱上一座城”。
这,正是平潭坚持以文铸魂、以文赋能、以文兴业的一个缩影。
千年海岛,文脉悠长。近年来,当地大力实施推动“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抓供给、提服务、塑品牌,全力打造“诗画平潭”新图景,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这里读懂历史、品味文化,爱上这座魅力海岛。
当考古与旅游“牵手”,让沉睡千年的文明焕发新生。放眼平潭,“壳丘头遗址群”与“海坛海峡水下遗址”两大文化高地巍然崛起,国际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福建基地相继落地,吸引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等顶尖科研力量在此深耕;2023年,“平潭壳丘头史前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岛语族遗址项目跻身《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彰显出其在全球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就在去年12月,全国首家南岛语族主题博物馆——壳丘头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35万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为3800平方米,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历史文化,累计吸引游客超1.6万人次。
不仅如此,作为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个分馆,这里与美国宝尔博物馆等海外机构结为“姊妹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推动南岛语族的文化火种跨越重洋,在太平洋岛屿间搭建起文明对话的桥梁,累计接待南太平洋岛国参访团队、台湾学者研学活动、学术交流860场次2.1万人次。
在个性化消费时代,平潭还致力于打造“平潭有礼”文创品牌,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可带走的生活美学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
外观精美的石头厝摆件、创意十足的海岛明信片、做工精致的“蓝眼泪”流沙冰箱贴……平潭深入挖掘海岛文化内涵,开发设计以石头厝、蓝眼泪、平潭海峡公铁大桥等三大系列为主要特色IP的15类300余款文创产品,衍生设计南岛语族主题、非遗藤牌操主题等系列产品,创新融入非遗米糊茶、平潭贝雕等非遗元素,自营产品种类达490余款、合作运营产品640余款。
此外,还加快布局“平潭有礼”文创空间,先后开设龙王头、坛南湾、长江澳等门店,累计营业额达400余万元,成功将文化价值转化为市场价值,成为平潭文旅产业新的增长极。
链接全球开拓蓝海
走出“国际范”,是建设平潭国际旅游岛的题中之义。
如何让一座海岛,从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游客心向往之的“诗与远方”?当地政府深谙,抢滩全球旅游市场,打开旅游发展新局面,是促进国际交流、展示城市形象的关键一招。
前不久,“招商伊敦号”邮轮缓缓停靠平潭金井国际邮轮码头,标志着2025年平潭邮轮旅游季正式开启。本次航程从上海出发,途经舟山、洞头、平潭、厦门等城市,预计执行6个航次的东南沿海境内邮轮航线,其中后3个航次将面向国际旅客开放。
随着中外合作交流日益密切,平潭也加紧布局更多联通世界的航线网络。以国际邮轮中心为载体,实验区大力推动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开通平潭至菲律宾、韩国、日本的6个航次国际邮轮航线和7个航次以外国游客为主的东南沿海境内邮轮航线。每一张船票,都是一封来自平潭的邀请函,诚邀世界旅客共赴一场山海之约。2023年以来,平潭港区金井国际邮轮访问港共计接待邮轮14航次,游客吞吐量超过2.5万人次。
不只邮轮产业,一项项精品体育赛事,正成为平潭递给世界的“动感名片”。九年间,124.38万平方米的体育场地拔地而起,棒球公园、国际风帆运动训练基地等专业设施相继建成,垒球馆更获“亚洲垒球竞赛训练基地”授牌。
对标国际一流的硬件设施,是平潭吸引全球目光的底气所在。从引擎轰鸣的F4赛车赛道,到乘风破浪的风翼世界杯赛场;从激情飞扬的沙滩手球,到绿茵场上的棒垒球对决;平潭以赛事为媒,加快推进“体育+旅游”深度融合。
在前段时间举办的2025中国平潭国际帆船赛上,来自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支高水平船队齐聚平潭,展开一场海上“速度与激情”的较量。
这场赛事,不仅为运动健儿打造了一个切磋交流、增进友谊的平台,更显著提升了平潭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平潭办赛条件优越,很适合开展风帆运动,很期待与中国运动员们再次相约平潭。”赛后,美国星帆队队长吉姆盛赞道。
既要拼硬件,也要拼服务。在推动新一轮封关运作的大背景下,一场以旅游便利化为核心的消费提振行动正加紧铺开。
近日,实验区正式发布《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着重强调了优化离境退税扩大入境消费,加强与省内口岸协作,让离境游客“游得好、购得畅”。
前段时间,实验区经发局、税务、海关、银联、兴业银行等多方协调联动,在前期落地离境退税“即买即退”服务措施的基础上,创新推出对台“离境退税+”入境消费互惠模式,实现台胞离境退税与以旧换新“立购立减”的政策叠加。今年5月以来,平潭各退税商店引入了多款兼容台湾地区110V电压的小型家电等热门品类,接待入境旅游人数实现翻番。(张哲昊 刘宇捷)
数说
1 平潭国际演艺中心引进《暗恋桃花源》《只此青绿》《金陵十三钗》等300余场精品演出,全方位提升国际旅游岛文化艺术氛围。
2 常态化运营国内首艘以“福文化+探秘海洋”为主题的观光游船“海坛一号”,累计开航954航次,接待游客12万人次。
3 截至目前,全区现有酒店177家,民宿(含承诺备案)数量达523家904栋,酒店、民宿可提供客房约1.5万个、床位约2.3万张。
4 加强对台特色贸易,2016年以来,平潭对台小额商品交易市场累计购买免税商品494.94万人次,进口额约39.64亿元,销售额约42.18亿元。
5 全面启用“畅游平潭”全域智慧文旅平台,累计服务442.41万人次,完成交易147.58万笔,交易额达1129.28万元。
6 创新推出“文旅闪贷”贴息政策,推动旅游消费和旅游产业发展,截至目前发放“文旅闪贷”105笔3392.4万元。
7 今年上半年,共计17场高规格赛事在平潭精彩上演,不仅直接创造6020万元消费,更带动1.2亿元间接消费。
从“流量”到“留量”
9年前,国务院一纸批复,标志着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历史的接力棒,稳稳地交给了平潭。九年光阴,于孩童,是蹒跚学步到朝气蓬勃的成长蜕变;于平潭,则是肩负使命,从“梦想萌芽”到“厚积薄发”的跨越式发展。
从蓝图到实景,行走岚岛,每一处风景都在讲述蝶变的故事:曾经斑驳的石头厝,今朝成为推窗见海的精品民宿;曾经寂静的海滩,在夜幕下被“蓝眼泪”点亮,引来无数“追泪者”争相打卡;曾经的小渔港化作游艇码头,千帆竞发,百舸争流……
9年,3200多个日夜,平潭几乎日新月异,曾经的“小众海岛”一次又一次“破圈”,还先后获批国家森林城市、中国最美文化生态旅游名区、全国“和美海岛”等国家级“金字招牌”。
捷报频传,非一日之功。这背后,是快与慢的辩证,亦是一场练内功、塑形象、强素质的系统性工程。这些年,平潭既“快”步推进,抢抓机遇,加速布局重点项目,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也专注于“慢”工细作,沉下心来打磨细节、提升服务品质、涵养文化底蕴,以“润物细无声”赢得“口碑”这场持久战。
快,是为了不错过时代的风口;慢,是为了不辜负远道而来的客人。快慢相宜,方能推动平潭国际旅游岛建设行稳致远,从“流量”走向“留量”,从“网红”迈向“长红”,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思路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平潭综合实验区旅文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吴运平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耕国际化、高端化、品质化,通过深化“蓝眼泪”等IP营销、打造音乐节与演艺品牌、办好赛车等国际赛事,持续塑造高辨识度文旅形象,引流量、聚人气。同时,强化市场整治与配套升级,加快构建诚信体系,营造“放心来、自在游”的舒心环境。
站在新的起点上,可以预见,平潭旅游业必将乘势而上,扬帆远航,驶向更加美好的“诗和远方”。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