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秀屿区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因地制宜丰富食物供给体系——

临海唱渔歌 风起鱼鲜肥

2025-01-22 09:20
| | | |

南日岛海域纵横交错的“海上田园” 林华 摄

工人在埭头海域采收龙须菜。(资料图片)

生长于南日岛的珍稀海洋品种双线紫蛤 林鹏 摄

  秀屿所在,三湾交汇,地少而海阔。海域总面积2800平方公里,拥有大小岛屿186个,优越的海洋资源禀赋给予秀屿建设“蓝色粮仓”的十足底气与丰厚家底。

  “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近年来,秀屿区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实施“海洋富区”战略,扛起向海洋要蛋白、要发展的责任,高位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推动海洋经济和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好海洋开发保障粮食安全大文章。2024年,全区渔业总产量约64.61万吨,位居全省前列。

强健种业“芯片”

  东海之滨,南日岛国家级海洋牧场,一幅繁荣的海洋产业图景。

  随着小船束锚停下,蔚蓝海面上,色彩鲜艳的新型环保塑胶渔排整齐排列。水下,上千万粒鲍鱼苗正自由生长。

  “这些是去年10月下海的南日鲍‘新员’,大规模养殖成功后,我们的鲍鱼再也不用受制于夏季高温和北方市场。”莆田市海发水产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骆文树目光灼灼。

  众所周知,鲍鱼不耐高温,每年需要花费高额成本运往北方避暑。去年,由海发水产牵头、以墨西哥鲍鱼为父本培育的“秀南一号”新品系问世,经过一年养殖试验,大小样本均在本地成功度夏,年可节省上百万元的“暑期成本”。不仅如此,海发水产还立项了全省首个鲍鱼外海底播养殖项目,开启鲍鱼深海养殖新篇章。

  “一粒鲍”的养殖,折射出秀屿区践行大食物观、科学开发海洋食物资源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秀屿区共有35家鲍鱼育苗场,育苗水体近20万平方米,培育鲍苗量约1.5亿粒,总量占全省的一半。2024年,南日鲍上榜年度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南日镇获评国家农业产业强镇。

  位于秀屿区埭头镇的林蚝(福建)水产养殖基地是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以三倍体生蚝、龙须菜等为主打产品,养殖面积5000亩,是全省龙须菜养殖规模最大的单个市场主体。

  龙须菜口感脆滑、营养丰富,既是“长寿菜”,也是“富民菜”。在秀屿区,龙须菜养殖产业年产值超10亿元。因生长快速,一年可采收5~6季,但夏季受温度影响,根茎易脱落,收获率相对较低。去年,林蚝(福建)水产有限公司联合中国科学院培育出龙须菜新品系“秀海一号”,具有更耐高温、长势更好的特点,亩产量可提高12%。

  借助海洋科研力量,“蓝色粮仓”更加殷实,更多水产品被摆上百姓餐桌。由莆田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牵头的真蛸育苗研究,历时十年取得突破,在埭头镇成功培育真蛸苗5万只,为国内首个、我省唯一的规模化真蛸苗培育基地;南日镇云万村一隅,1500亩的省级水产原种场,珍稀海洋品种双线紫蛤产量逐年增加……

海上粮仓“上新”

  上承风机、下托网箱,明黄色的巨大三角平台悬于碧波,十分亮眼。

  “大概春节前后,由‘国能共享号’养殖的大黄鱼就能大量出笼上市了。这里属外海海域,水质好、流速快、空间大,放养的大黄鱼十分接近野生水准,一斤可卖上百元。”秀屿区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严志洪告诉记者。

  去年6月,全球首个漂浮式风渔融合平台“国能共享号”在南日北部风电区海域投产,它将风机浮体平台的1.2万方水体作为养殖空间,首批养殖1万尾大黄鱼苗,让“海上发电、海下养鱼”的绿色发展新模式照进现实。

  践行大食物观,要立足实际,发挥特色优势。近年来,秀屿区海洋养殖业持续发展,全区已形成鲍鱼、牡蛎、海带等养殖品种组合的优势水产品养殖产业带,是我省主要的鲍鱼、龙须菜、海带养殖基地,也是全国重要的鲍鱼、双壳贝类、海带育苗基地之一。海水养殖生产海域面积近35万亩,海洋养殖年产量59.1968万吨。

  与此同时,新的水产养殖品种也陆续“游入”兴化湾。在埭头镇石城村近海处,坐落着占地近70亩的仿刺参“福参1号”育苗场,是目前我省最大的海参育苗基地。一旁1600亩的广阔海域上,渔排、网箱纵横铺展,小海参正在水中舒适安居。

  “福参1号”是由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培育出的本土耐高温海参新品系,去年初与汇鑫城水产“牵手”,安家秀屿,填补了莆田市海参养殖空白。“‘福参1号’对标辽宁野生海参,生长速度快,收获率高,口感好。加上兴化湾是开放性海湾,水交换率高,大规模养殖更具优势。”汇鑫城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志华说,目前,新的育苗场地正在建设中,届时将进一步开发海参即食产品,通过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让秀屿海域走出的福参进入千家万户。

  科学开发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应坚持市场导向,全链条打造高质量的农业产业体系。随着科技厂房、海鲜冻库、冷链物流的日益完备,如今,水产品精深加工已成为秀屿新的经济增长点——鲍鱼经过去壳、蒸煮、速冻等数十道工序,完成从鲜销到即食的蜕变;海带经过水煮,以海盐腌制,成为货架上深受市民喜爱的绿色产品。从单一海产捕捞,到多途径开发渔业资源,再到不断延展产业链条,秀屿区践行大食物观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放牧“蓝色粮仓”,养殖产业正从近海挺进深远海。预计今年5月,由秀屿区投资打造的海工装备——“闽投秀屿1号”即将入驻南日海域,其搭载波浪能与太阳能结合的发电系统,以及自动投饵、鱼群监控、水体监测、活鱼传输和制冰等现代化渔业设备,是国内首个集科研、养殖、旅游观光于一体的深海装备养殖示范基地。投用后,人们获取食物的途径将愈加高端精细,“海洋牧歌”越唱越响亮。(陈汉儿)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