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闽东怎样抱起更多“金娃娃”,从产业发展洼地跃上高地?

山区工业“撑竿跳”

2025-10-26 07:41
| | | |

寿宁锆镁新材料产业园鸟瞰图(采访对象供图)

  群山叠嶂,溪流纵横,这里是闽东山区。2024年,这片土地写下了一串耀眼的数字——

  柘荣,生物医药制造及其关联企业实现产值14.1亿元,太子参交易量突破5000吨;

  周宁,26家规上不锈钢企业实现产值29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9%;

  寿宁,82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50.61亿元,同比增长3.01%,新增产值1.47亿元。

  ……

  没有港口、缺乏平地、远离科研中心,曾被视为发展洼地的山区县,如何通过“撑竿跳”崛起为现代产业高地?

山海协作 精准落子

  驱车驶入寿宁县锆镁新材料产业园,推开一座厂房的大门,光线骤暗。厂房内,指示灯星星点点闪烁,机械臂不知疲倦地灵活翻转。

  这里,是宁德汇智镁铝科技有限公司的“黑灯车间”。

  “这些机器人可24小时运转,全年无休。”汇智镁铝副总经理王琨指着一批正在加工的电池壳介绍,这些电池壳由镁铝合金压铸而成,将向宁德时代供货,年供货额约1.5亿元。

  成立于2020年的汇智镁铝,由三祥新材、江苏万顺、宁德时代和山东浩信4家龙头企业联合创办。5年时间里,它已成功进入现代、东风、大众、丰田等企业的供应链,成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重要供应商。

  “选择寿宁,不是偶然,是山海协作的精准落子。”汇智镁铝技术总监熊明坦言,“公司毗邻宁德市区,物流便捷,能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同时,寿宁的土地和人力成本优势有助于我们控制综合成本。”

  除了生产成本较低,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也是吸引企业扎根的因素。“我们针对不同项目成立工作专班,还出台了新材料产业发展专项措施,协助汇智镁铝完成与宁德时代的产品测试。”寿宁县工信局副局长林丹说。

  汇智镁铝公司的成就,是宁德山区县将资源生态优势与沿海的技术、人才、资本有机结合的成功样本。

  “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宁德推动新能源、不锈钢等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布局沿海、配套项目落户山区,实现全域协同发展。山海协作改变了山区工业的落后局面。

  在青拓集团带动下,福安湾坞半岛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不锈钢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在“云端之城”周宁,借助产业转移东风,2019年成功引来青山钢管这只“金凤凰”。

  走进青山钢管厂房,大型钢管整齐排列,工人们熟练操作设备、吊装发货。这些不锈钢原材料从青拓物流仓库出发,一小时即可运抵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

  青山钢管焊管事业部副总经理于从龙介绍,目前公司正有序完成中东、欧美订单,月产能约3000吨,产品主要用于石油、电力等领域。

  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项目从启动到完成征地仅用时100天。周宁县委工业园区工委委员周雄介绍,政府通过“标准地+承诺制+全代办”机制,高效协调用地、审批、融资等难题,处级干部挂点服务企业,“周宁速度”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生动注脚。

创新“撑竿” 越向高端

  如果说山海协作为山区工业搭建了起跳平台,那么科技创新就是实现“撑竿跳”的核心动力。

  在山城柘荣,福建省闽东力捷迅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典型代表。拥有25项发明专利、78个药品批准文号,其中9个制剂品种纳入国家基药目录、37个纳入医保目录……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企业,用实力证明了企业在山区也能创新。

  在公司微球实验室,研发人员身着无菌服,借助扫描电镜、精密天平、液相色谱仪等高端设备对新型药物进行微球含量检测;展示厅里,复方太子参颗粒、注射用苯巴比妥钠等销量明星产品诉说着企业的发展历程。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一类抗过敏新药——富马酸卢帕替芬。”力捷迅公司的制药厂厂长游奶寿指着分子结构模型介绍。

  围绕该药品研发,力捷迅已投入9400万元,历时12年,目前完成了临床二期试验,一旦获批上市,年产值预计可达百亿级,有望填补国内抗组胺药物市场空白。

  技术创新需要时间,也需要持续投入。“新药研发是一个持续试错,‘九死一生’的过程,”游奶寿说,“近三年,公司研发投入达1.6亿元,研发团队超过50人。”

  这份坚持终见成效——企业近三年实现销售收入16亿元,综合税收贡献1.5亿元。

  扭住创新不放松的药企不止力捷迅。柘荣全力促进生物与新医药产业发展,多家制药企业加速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以科技缔造的传奇也在寿宁上演。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的电熔高纯氧化锆纯度全球第一,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产品涵盖六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其中,5个为国内首创、13个处于国内领先,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公司电熔氧化锆产能达2.6万吨,位列全球第二。

  三祥新材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创新史。创始人夏鹏曾是一名中学教师,26岁时“下海”创办校办企业,2000年进军电熔氧化锆新材料赛道,专注研发,最终带领企业成为宁德市首家上交所主板上市公司。

  从山区小厂到行业巨头,三祥新材做对了什么?“除了专心做擅长的事,更关键的在创新。”技术总监初薛基用董事长常讲的一句话作答,公司在福州、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分支机构,今年3月与福州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共建“校地企”联合创新平台。

  从依赖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山区县不仅补齐了资源短板,更塑造了核心竞争力。

一个园区 一条产业链

  单个企业的成功或许是偶然,但多个企业集群崛起,必然源于系统性制度设计与生态培育。闽东山区的另一突围密码,在于通过园区集聚和政策引导,抱上更多“金娃娃”,实现与企业共生共赢。

  在力捷迅,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厂长的游奶寿,亲历了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集群的壮大。

  从20世纪80年代的闽东制药厂起步,力捷迅与广生堂共同发展,吸引25家企业入驻柘荣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从原料药、制剂到包装的完整产业链。如今,园区配套建设医药标准厂房、太子参冷链仓储和企业服务中心,不断降低企业创新成本。

  “一个园区就是一条产业链,企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共享机遇、共创空间。”柘荣县高新区管委会主任黄康全表示,“园区将持续优化建设与服务,让企业更专注于研发和生产。”

  在周宁,青山钢管“链主”的入驻,盘活了整个产业生态。园区内44家不锈钢企业星罗棋布,从焊管、法兰到精密配件,形成“大管顶天立地、小管铺天盖地”的产业集群。

  目前,周宁正加速推进二期、三期园区建设,强化龙头引领、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推动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共同打造国内一流的高质量不锈钢深加工基地。

  产业崛起最终要回归于人。产业与人的良性互动,实现了“富民效应”。三祥新材90%的员工、汇智镁铝70%的员工来自本地;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吸纳就业2300余人,其中30%以上为周宁籍,周边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户均年增收超5000元。

  “以前外出打工,一年回不了几次家。”50岁的三祥新材氧化锆车间副主任张宁笑着说,“现在每天下班都能陪家人,收入也不比外面低。”

  在偏远的山区小城,为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三祥新材不仅靠待遇,更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不论职务高低,只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力创新,员工最高可获得几十万元奖励。”初薛基说。

  站在白云山巅,俯瞰周宁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灯火璀璨;走进柘荣实验室,观摩创新药研发的微观奇迹;置身寿宁“黑灯车间”,聆听智能制造的机械交响……今日闽东的产业图景正铺展开来,而不囿于“山高路远”的突围,才刚刚开始。(记者 单志强 周佩青)

记者手记

优势就在脚下

  受限于诸多发展短板的闽东山区县,何以崛起为现代产业高地?答案就是,读懂脚下的土地,走出一条富有特色的路。

  柘荣深耕百年药乡底蕴,让太子参与创新药同频发展;周宁借力青拓集团,打造不锈钢配套生态圈;寿宁培育锆镁新材料,融入宁德时代供应链……它们没有盲目跟风沿海地区发展模式,而是抓住山海协作的机遇,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并补齐科技、人才等短板。

  柘荣的“药味”、周宁的“钢脉”、寿宁的“材料基因”,都是闽东的优势资源。这些产业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竞争力往往藏在一地的生态条件、历史传承、产业基础甚至人文性格之中。所以,发展没有标准答案。山区发展除了“对标先进”,还要“对表自身”;要学别人的经验,更要走适合自身的路径。只有深刻认知自身价值,坚定践行特色道路,方能后发崛起。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