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厦门探索“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成立全省首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科技“红娘”,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

2025-07-01 08:15
| | | |

  “对我来说,这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有了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得到更多支持,盘活更多资源。”这段时间,王福云的名片上多了一个新头衔:科创通(厦门)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签约技术经理人。

  虽然已经入行好几年,并协助对接落地了不少科技成果,但成为签约技术经理人对于王福云来说,还是头一遭。据悉,该事务所积极探索“市场驱动+生态协同”的技术转移服务新模式,是全省首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目前已吸引20位高级技术经理人加入。

  技术经理人,又被称为“科技红娘”。顾名思义,这是一群既懂技术又懂市场的专业人士,他们为科研人员、企业、高校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提供金融、法律、知识产权服务,为技术和市场牵线搭桥,促成技术交易。

  全省首家技术经理人事务所的成立给在厦技术经理人的工作带来了哪些改变?对此,记者采访了多位该事务所的签约经理人。

一个懂“两种语言”的“媒人”

  将时间的指针拉回几年前,那时,王福云从山西来到厦门,并在厦门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帮助母校中北大学寻找科研项目落地的机会。一头连着企业,一头连着高端科研人才,在技术经理人这个职业还不为大多数人所知的时候,王福云便开始了探索。

  “厦门是高等教育强市,等待转化的技术成果有很多,需要新技术的中小企业也不少。但技术和市场之间对接成功率低,一个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技术转移人才。”王福云说,2020年开始,厦门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厦门)进行技术经理人培育。他也是在那时考取了厦门的技术经理人资格证书。

  “创新成果的诞生是‘从0到1’的过程,但只有真正实现‘从1到100’的大规模产业化,才会带来生产力水平的大跃升。”王福云表示,技术经理人,正是帮助科技成果实现跃升的人。

  然而,高校专家的科技成果不一定适合直接推向市场,企业的技术需求往往需要精准挖掘。在这样的背景下,便要求技术经理人懂“两种语言”——既要懂技术,又要懂市场,才能洞悉双方深层次的需求,消除科研主体和企业之间的“两层皮”。

  “顺利让两者在一个话语体系内对话,可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交谈间,王福云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福云得知,广州的一家企业正为自己生产的武术桩寻找适用的传感器。“正巧我知道厦门大学有一个团队在做柔性传感器的研发,于是我就帮双方牵线搭桥。”王福云说,这个过程看似只是做一个“媒人”,但其实需要技术经理人既了解武术桩的配件需求,又明白柔性传感器的特性。“这样我们才能判断出双方是否匹配。”

  “目前厦门已培训近2000名的技术经理人。”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项目策划部部长赵雅青告诉记者,“技术经理人是一支贴近市场的队伍,需要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提升技术经理人的实操能力。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厦门)长期致力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为技术经理人提供更多的业务场景和工作机会,推动技术经理人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一个“抱团作战”的共生生态

  这段时间,华侨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教授姜峰接到了一个好消息——自己和团队共同研发的《槽型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无极调节装置》《一种槽型托辊组内曲线抬高角调节装置》等两项专利成果完成了转化。

  “我们在福建方旺木业科技有限公司走访交流时,了解到该企业的木材在采用带式输送机输送时存在不平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木材的加工效率。”负责以上两个专利技术成果转让的科创通(厦门)技术经理人事务所副主任李强告诉记者,正巧他之前了解到姜峰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此有关,并拥有相关专利。“我们便抓住这个机会,撮合双方完成专利成果的实施和转化”。

  “专利的转化不但能有效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还让高校的科技成果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这对我们和企业来说都是‘双赢’。”姜峰教授坦言,自己所在的高性能工具全国重点实验室有大量的机械制造技术专利,很需要技术经理人的赋能。“不仅仅是专利转化,我们也希望技术经理人能提供更多更完善的服务,帮助高校和企业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

  过去,技术转移机构多依附于高校或政府,在服务模块整合、专业能力建设及激励机制设计等方面存在瓶颈。而厦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从构建技术转移生态体系入手,集聚活跃的技术经理人,探索市场化导向的服务机制和取酬模式。“我们的目标是探索如何‘抱团作战’,到市场上去获得收入。”赵雅青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与该事务所完成签约入驻的技术经理人,大多是在某一专业领域深耕多年的“实力派”。“有的技术经理人是‘输入型’的,对技术的理解十分深刻;有的是‘输出型’的,在企业管理、金融资本运作等方面颇有见解,擅长撮合交易。大家可以组团作战。”科创通(厦门)技术经理人事务所主任侯朝辉表示,他们的目标是让每个技术经理人都能在“技术经理人共生生态”中找到专属“生态位”,形成“乔木参天、灌木葱郁、藤蔓攀缘”的共生格局。

  “目前团队中直接负责成果转化工作的人员有20位。除此之外,我们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梳理技术经理人手中现有的资源和特征,开展团队合作。”李强表示,随着技术转移市场的成熟和扩大,技术经理人也向着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团队化的方向发展。

从“技术中介”走向“价值共创者”

  国外的技术经理人已走过了数十年的发展历程,职业化、专业化水平较高。相较而言,我国的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起步较晚,2022年才被正式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有了正式“身份”。

  当前,虽然各地都在努力培养技术经理人人才,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厦门的技术经理人队伍仍以兼职为主。

  “这与收入的不稳定有很大关系。”李强说,完成一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短则半年,长则三年五年,周期长,不确定性太大。“甚至有的时候科研团队跟产业方联系上后,会出现‘跳单’情况。”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技术经理人的收入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来自各级政府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奖励;二是项目服务费,由企业或科研团队支付,根据提供服务的不同,收入也不尽相同。

  “如何走市场化道路,我们也在探索。”在老“经理人”王福云看来,除了获取佣金,技术经理人还可以尽早筛选有潜力的科技成果,并帮助其设计成果转化路径,从而获取一定的股权,获得更高收益。“这可以是一个方向,从‘红娘’变为‘合伙人’,收入会更可观。”

  在采访中,“技术经理人并非单纯的‘技术中介’,更应是‘价值共创者’”,已成为厦门许多技术经理人的共识。

  “下一步,我们会将技术经理人事务所与我院牵头建设的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等科技平台链接,通过‘技术源头掘金’行动完善技术供给网络,并动态对接本地规上企业的‘卡脖子’需求,实现技术供需‘精准对焦’,为技术经理人提供丰富的项目资源、实验平台等。”赵雅青说,未来,这里将成为技术与产业碰撞的“创新雨林”——技术在这里找到最佳落地场景,人才在这里实现职业价值跃升,创新生态在这里持续进化生长。(报业集团记者 林闻 林梓健)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