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以朱子文化涵养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

2025-11-15 08:01
| | | |

  朱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丰富的文明思想,对于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

  ◆朱子文化蕴含的文明观及其时代意义

  朱子文化所蕴含的文明观是一个由民本思想、秩序重塑、价值追求三个维度紧密交织、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

  一、民本思想维度:以“惠民”与“新民”夯实乡风文明根基

  朱熹继承并深化了儒家“民为邦本”的传统,并在理学框架下赋予其新意。一是“国以民为本”。朱熹明确指出,“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主张“宁过于予民,不可过于取民”。二是“王道以得民心为本”。朱熹认为理想的文明秩序在于获得民心,以“公心”行“仁政”,方能赢得民众的认同。三是“新民”教化。朱熹认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新民”不仅包括“自明其明德”,也包括“推己及人”,使民众革除“旧染之污”,强调“人文教化”对于文明存续的决定性作用。

  上述理念对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一是将民生福祉置于首位。乡风文明建设只有以人民为中心,切实解决农民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才能赢得民心。二是发展乡村合作互助精神。借鉴朱熹“社仓法”蕴含的互助共济思想,弘扬邻里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营造和谐互助的乡风氛围。三是强化农民主体性教育。开展“明德新民”式教育,涵养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引导农民提升道德自觉和文明素养。四是创新乡村文化供给与传承。保护利用好祠堂、古村落、非遗项目等载体,创作反映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讴歌真善美的文艺作品,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二、秩序重塑维度:以“礼治”与“法治”融合构建乡村善治新秩序

  面对宋代社会变迁带来的秩序挑战,朱熹致力于重建一套以“天理”为最高原则、融合礼乐教化与法制规范、兼顾理想与现实的社会秩序架构。一是注重规范有序。朱熹认为社会每个人都应安守其“分”,履行其“理”。二是注重礼乐教化作用。朱熹视“礼”为承载天理、规范人伦、维系秩序的核心制度。“乐”则辅助“礼”,调和情感,促进社会和谐。三是注重发挥法律作用。朱熹认为:“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法律的价值在于其符合天理,其功能是“惩恶”以“弼教”。

  上述观念对新时代乡村治理秩序的积极作用有三个方面。一是发挥村规民约的现代“礼治”功能。朱熹重“礼”的精神实质在于规范人伦、促进和谐。新时代应引导村民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民主制定、修订村规民约,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统美德、移风易俗具体要求等有机融入其中。二是强化基层法治的保障作用。坚持法治为文明乡风保驾护航。完善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正司法执法,尤其约束“微权力”,维护公平正义,为良善风俗保驾护航。三是促进“三治融合”。以德治滋养人心、引领风尚;以自治激发活力、消化矛盾;以法治定分止争、保障底线。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乡村社会的“和而不同”、有序和谐。

  三、价值追求维度:以“崇德向善”引领乡风文明新境界

  朱子文化所蕴含文明观的终极指向,在于引导个体与社会不断趋近“至善”境界。一是将个体道德境界的提升视为文明进步的基石。个体通过“格物致知”“主敬涵养”“省察克治”等“工夫”变化气质,最终达到“心与理一”的圣人境界。二是以“存理去欲”指引个体道德完善,以“三代之治”勾勒社会政治理想,最终以“止于至善”设定文明发展的终极目标,为民本实践和秩序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价值尺度。三是将文明的发展理解为持续趋近“至善”境界的动态过程。朱熹对“至善”的注解,既指个体道德修养的圆满境界,也指社会整体达到的完美和谐状态。

  上述观念对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的时代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扬“崇德向善”的文明标杆。树立鲜明道德价值导向,深入宣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坚决批判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二是强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深入开展“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活动。倡导忠诚、责任、亲情、孝道、勤俭等优良家风,发挥家庭在道德养成、文明培育中的基石作用。三是追求“和谐美好”的乡村生活图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乡村发展蓝图,建设既有现代文明生活条件,又保留田园风光、乡土韵味、历史文脉,更充满崇德向善、和谐有序人文气息的美丽乡村。

  ◆朱子文化涵养新时代文明乡风的实践路径

  一、在资源转化上下功夫,厘清朱子文化涵养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核心内容

  朱子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涵盖了哲学、伦理、教育、政治等多个领域。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结合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要求,对朱子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整理,将朱子文化与村规民约、移风易俗、家风家训相结合,增强村民的道德认同感。将朱子的道德教育思想转化为乡村道德建设的具体规范,制定乡村道德公约,明确村民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方面的行为准则。如在社会公德方面,要求村民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尊重他人权利;在家庭美德方面,要求村民尊老爱幼、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在个人品德方面,要求村民重义守信、正直善良、勤奋努力。朱熹主张“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等教育方法,强调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才能。要将朱子文化融入乡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如举办乡村国学课堂,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根据乡村的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为乡村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加强对朱子文化遗址、遗迹、文物等物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建设乡村旅游资源和文化教育基地,开发朱子文化旅游线路,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承。

  二、在载体搭建上下功夫,夯实朱子文化涵养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现实基础

  搭建多样化的文化载体,是让朱子文化更好地融入文明乡风建设的关键。通过修复和保护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古树古木等物质文化遗产,唤醒村民对朱子文化的历史记忆,增强村民对朱子文化的认同感。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图书馆、朱子文化园、文化广场、文化长廊、非遗民俗展示体验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朱子文化景观,展现朱熹的形象和风采,展示朱子的生平事迹、思想理念和文化成就,全方位满足村民在知识获取、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多元需求,为村民提供一个了解和感受朱子文化的场所。举办朱子读书会、朱子大家说、朱子文化宣传周、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主题实践活动,让村民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发挥文明村镇示范引领作用,利用乡村学校、文化站等场所,开设朱子文化讲堂、培训班等,提高村民对朱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开展朱子文化节、民俗活动等文化节庆活动,让村民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建立乡村朱子文化合作社、朱子文化协会等,鼓励村民自主参与朱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三、在科技赋能上下功夫,创新朱子文化涵养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方式方法

  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时代,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朱子文化传播和传承方式,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推动朱子文化保护和数字技术紧密结合,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朱子文化数字化平台,将朱子文化的经典著作、故事传说、学术研究成果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展示,制作朱子文化主题的微电影、微视频、动漫、音频等,方便村民随时随地学习和了解。开发与朱子文化相关的手机应用程序、动画视频等,通过朱子文化知识问答、经典著作诵读等,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播朱子文化,让村民在沉浸式体验中共建共享,为乡风文明建设持续供能。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发朱子文化线上体验项目,搭建朱子文化数字传播矩阵,让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感受朱子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

(作者系武夷学院党委副书记)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