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四个维度提高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力”
□袁小云 黄先丽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当前,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交流交融交锋加剧,思想文化领域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以理论武装强化思想引领力
思想引领力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向与道路。在多元思想交织的当下,要以科学理论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不断提升文化建设的理论高度。
一方面,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纲领。强化思想引领力,就是将这一思想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转化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社会生活,为国家发展凝聚思想共识,为文化强国建设筑牢思想根基。
另一方面,要以“两个结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从“民为邦本”的治国理念到“天下大同”的价值理想,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到“厚德载物”的包容品格,这些优秀基因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高度契合。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就是要在“两个结合”中激活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既要深入挖掘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又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扬弃,确保文化建设既扎根中华大地,又紧跟时代步伐,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保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航向。
◆以文化根脉焕发精神凝聚力
精神凝聚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属性之一。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文化根脉的时代生命力,为建成文化强国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思想融入现代道德建设,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让传统文化成为解决当代问题的智慧源泉。要创新传统文化的呈现形式,通过“文化+科技”“文化+产业”的模式,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火起来”。通过数字技术打造数字文化,让传统文化贴近时代、贴近群众。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真正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黏合剂”。
二是传承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精神凝聚力的“红色引擎”。要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红色基因。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激励当代人攻坚克难的“精神密码”,要激活其时代生命力,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力量。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让青少年在参观革命纪念馆、重走长征路中感悟初心使命。聚焦新时代的伟大实践,挖掘平凡英雄的感人事迹,让革命精神成为社会共识,使其成为凝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引领社会进步的精神旗帜。
◆以核心价值观提升价值感召力
价值感召力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体现。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载体引导社会行为,涵养社会文明,让主流价值成为全民自觉,不断提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价值感召力。
一是以高质量文艺作品传递主流价值。文艺作品是培育和传播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蕴含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作品,用文化的力量滋养人心、凝聚共识。广大文艺工作者既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作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关注平凡生活,推出反映百姓喜怒哀乐的民生题材作品,传递诚信、友善、奋斗的价值追求,让人们在欣赏优秀文化作品的过程中受到思想启迪和价值熏陶。
二是以文化滋养提升国民道德素养。价值感召力的最终体现,是国民道德水准与文明素养的提升。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以文化为滋养,培育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加强道德模范评选表彰,通过“感动中国”“全国道德模范”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三是以优良家风夯实价值基础。家风是价值观的具象化载体。要把家风从隐性传承转化为显性引导,通过具象化、常态化的家庭实践,让价值观扎根成长。通过“好家风”评选、家风家训宣传等活动,让孝老爱亲、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家庭中传承。通过展示普通家庭的家风故事,让家风文化成为社区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邻里和谐文明。
◆以交流互鉴扩大国际影响力
国际影响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中国特色国际话语体系的关键。我们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扩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一是秉持开放包容的胸怀,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推进文化强国建设,需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通过学术交流、艺术展演、文物展览等形式,学习借鉴世界各国文明在文化创新、文化治理等方面的有益经验,以“为我所用”的态度吸收外来文化。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让外来优秀文化成为丰富中华文化的养分,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良性互动。
二是创新对外话语体系,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善于运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接受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道路、中国理念。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平台,制作高质量的对外传播内容,运用纪录片、影视剧、网络文学、短视频等多种载体,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文化魅力和价值观念,让国外受众在审美感受和价值共鸣中,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是推进文化交流,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要以文化为桥梁,促进中外文明对话,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传递中国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让不同文明在交流中增进理解、凝聚共识,让中华文化成为推动全球治理的智慧资源。
(作者单位:福建理工大学)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