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杨国金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2025年9月,中共中央正式印发《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明确要求。近年来,福建有关高校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作了许多有益探索,如福州大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三下乡”社会实践之中,形成特色品牌;福建师范大学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传播教育体系,打造了“小葵说”等品牌……随着《条例》的实施,持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构建全链条、一体化育人体系
构建系统完善的全过程育人体系,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的基础性工程。这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一是明确各学习阶段培养目标。通过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校史校纪学习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通过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形式不断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二是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以思政课程为核心、课程思政为支撑、通识课程为拓展的多元课程体系。建设一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品课程,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挖掘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元素,提升学生的人文和法治素养。
拓展实践性、体验式育人载体
实践育人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关键环节。通过精心设计实践载体,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实现从认知到认同、从认同到践行的转变。
一是加强社会实践服务。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容、志愿服务为基础、社会调查为重点、专业实习为特色的实践育人体系。组织学生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开展实地调研,结合省委教育工委和团省委年度社会实践主题,统筹规划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
二是打造文化育人品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育人活动,结合校本文化资源,打造“一院一品”文化育人项目。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文化展览和讲座,打造特色的校园文化节品牌,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三是优化环境育人功能。建设校史馆、校本特色馆等育人场馆,并在校园建筑、园林景观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让校园环境育人润物无声。
打造数字化、智慧型育人阵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建设数字化育人阵地已成为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数字技术不仅能够拓展教育的时空边界,还能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是建设智慧教育平台。开发集教学、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数字化平台,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开发系列微课、慕课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提升教育的便捷性和有效性。
二是创新网络教育形式。开发短视频、动漫、游戏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新媒体作品。利用“两微一端”等各类平台,积极传播相关网络作品,不断增强作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三是提升师生数字素养。加强数字素养培训,建立数字化教学示范团队,完善数字化教育设施,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持续积累和更新。
完善制度性、规范化保障机制
制度建设是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根本保障。要通过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固化,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是完善制度建设体系。制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实施细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考核评价等配套制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融入日常管理。
二是强化条件保障措施。设立专项工作经费,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完善图书资料建设,建立校外资源引入机制,拓展教育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完善教师考核办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纳入教师考核内容,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促进师生的评价机制同向同行。
(作者单位:福建商学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