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现代化治理提升的三重进路
□李文钊
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生活冷暖,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强调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成了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两大奇迹”的基础。
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向往,以及治理环境中复杂性不断涌现,当前的基层社会治理可谓是:线索千头万绪、对象千差万别、任务千辛万苦、过程千险万难。基层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其表现形式是“小马拉大车”,其根源是结构性困境、回应性困境和发展性困境,本质上是治理不平衡、不充分和不协调。因此,真正回答好“三个如何”,就必须借助现代治理科学,将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系统性地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构建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作为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地方创新,福州市鼓楼区“一线处置”实践紧扣“三个如何”,牢牢树立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理念,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探索了一条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这些创新实践以群众诉求为导向,通过制度设计赋予街道和社区自下而上的“呼叫权”“考评权”和“监督权”,构建区、街、社区三级联动体系,并基于数字平台的全周期管理,实现各类治理问题在基层一线高效处置,切实解决民众的急难愁盼,推动问题在基层一线高效快速解决。从治理成效来看,“一线处置”机制大大克服了以前基层问题积聚、资源匮乏、专业不力、干劲不足等老大难问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得到持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基层社会形势复杂多变,基层干部要始终立足于一线,有效处置人民群众遇到的各类难点痛点堵点,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这既要充分发挥基层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又要从制度安排上对其赋能赋权、减负增效。福州鼓楼区“一线处置”机制在推动基层问题高效解决、强化基层自主性、建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和优化公共服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对当前我国基层社会治理有以下启示。
重视民意的积极和多层次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群众合法合理的诉求很好地体现了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蕴藏着十分丰富的治理信息。对于群众诉求的及时回应与解决,不仅能够加强干群关系,还有助于深化对社会运行规律和治理规律的认识。因此,要积极开放民意反映的渠道,将民意广泛吸纳进入治理过程,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践证明,民意诉求对城市运行和管理具有“信号”与“抓手”作用。要进一步将模糊的民意数据转化为精细、可共享和动态更新的数据资产,发挥出诉求治理的规模效应和溢出效应。
打造敏捷适用、简约高效的数字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强社会治理整体性和协同性,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理预见性、精准性、高效性。当前,各地政府开发的数字产品令人眼花缭乱,花费较大,但闲置率较高。要围绕自身机体打造实用轻便的数字治理平台。整合数字功能,减少基层冗余的数字手段,引入人工智能的先进算法,形成数字化驱动的条块协同机制。融入数字思维,以数字服务精准满足多样化需求。
推动治理重心有效、持续下移。治理重心下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要更加注重提升重心下移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持续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使基层有人有权有物,保证基层事情基层办、基层权力给基层、基层事情有人办,从而缓解“小马拉大车”的沉疴旧疾。要赋予基层更多干事创业的权限,建立相关的容错纠错机制,引导和激励广大基层干部积极主动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治理重心下移不仅要发挥基层政府的能动性,也要激发社会活力,使得治理工作不断链接和发挥社会自治的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共同体才能使得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行稳致远。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