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屏山时评

激活“人机共融”的澎湃动能

2025-09-17 08:30
| | | |

□江琳

  继“村超”“苏超”之后,“机超”——智能机器人近期也火出圈。一个月前,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在北京举办,来自中、美、德等国的280支队伍同场竞技,比拼田径、足球、搏击等项目,集中展示了人形机器人在智能决策和运动协作等方面的最新成果。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举行,五大主题板块中智能机器人板块勾勒出“人机共融”的崭新图景,再次吸引大众关注。

  拥抱“具身智能”,赋能千行百业。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首次提及“具身智能”,将其与生物制造、量子科技、6G一起列为需要重点培育的未来产业。人形机器人是“具身智能”“智能机器人”的典型代表。从春晚舞台上扭秧歌,到马拉松跑道上一决高下……智能机器人在诸多场景中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不断刷新人们的认知。

  当下,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行业,无论是民生领域还是工业制造领域,“具身智能”正引发一场深刻变革——在工业领域,Walker S1机器人集体上岗,精准识别、协同作业,分拣一气呵成;在科研领域,具身智能机器人Monte 02模拟科研人员完成取样、转运、检测等操作;在服务行业,智能机器人加入送餐大军;在日常生活中,人形机器人还能通过智能语音交互系统,陪老人聊天解闷、给孩子讲故事,实时监测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机器人+应用”的快速发展,展示出机器人产业的巨大魅力,表明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具身智能”新时代正加速到来。智能机器人已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未来产业的新赛道、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锚定科技创新不动摇,逐步攻克“卡脖子”问题,我们就能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更多优势。

  “人机共融”,并非简单的人与机器人共处,而是通过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优势互补。激活“人机共融”的澎湃动能,是大势所趋,也是时代之需,实现这一理念不能一蹴而就,诸多挑战仍待攻克。

  从技术层面来看,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环境中,如何进一步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能力,使其能够准确识别各种物体和场景?如何提高人机交互的自然流畅度,让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语言、表情和肢体动作,并给予恰当回应?在伦理道德方面,随着机器人越来越智能化和拟人化,它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该如何界定?机器人的应用会导致部分岗位被替代,如何稳妥解决由此引发的就业结构变化和人员转型问题?都有待解答。

  未来,机器人产业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在这场全球科技竞争中,唯有以制度创新与技术突破为双翼,方能持续引领“具身智能”时代的发展潮流。应当强化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不断拓展机器人创新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加快成熟场景普及推广,形成从研发、制造到应用的完整闭环。多管齐下,激活“人机共融”的澎湃动能,更好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服务群众美好生活需求。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