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以文化遗产之基涵养文明乡风

2025-09-16 08:55
| | | |

□潘娜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福建考察时强调,“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坚持不懈做好以文化人工作,积极推进移风易俗”。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福建乡风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福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乡村振兴的宝贵资源,更是培育文明乡风的深厚滋养。文化遗产作为乡村文化基因的活态载体,通过情感联结、价值传递和行为示范,能够有效重构乡村文化认同、重塑乡村社会关系、重振乡村精神风貌,从而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内生动力。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需通过形态创新、价值重构与机制完善三维协同,将文化遗产保护活化深度融入文明乡风建设,使文化遗产的时代价值在八闽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创新文化遗产活化形态,拓展文明乡风建设实践载体

  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与精神标识,需构建活态保护体系,将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可体验的文化场景、可参与的实践项目、可共享的服务产品,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立体化实践载体,实现乡村文化认同从自发到自觉、文明素养从认知到践行的跃升。

  塑造文化遗产活化空间场域。文化遗产通过物化形态承载集体记忆与价值观念,如客家土楼、闽南红砖厝等建筑遗产,凝结着家族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客家土楼“振成楼”保护性改造为范本,系统推进古厝保护工程,将宗祠、古厝转化为研学基地、非遗传承工坊、家风家训展示馆等,打造文化遗产与乡风培育的价值共鸣场域。定期举办民俗展览、传统技艺体验活动,使群众深化文化认同,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乡风培育的双向赋能。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活化体验。依托《关于推进福建文化数字化战略实施方案》等政策支撑,将数字技术深度融入文化遗产活化全流程。实施文化遗产标本库建设工程,构建涵盖建筑遗产、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运用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数字科技,打造沉浸式文化遗址游览、非遗展览、民俗演艺等数字体验空间。依托广电网络覆盖优势,向乡村推送定制化数字文化资源包,让文化遗产以数字化形态融入群众日常生活。

  创设共享文化遗产活化成果服务平台。构建“文化特派员+乡村文化带头人”机制,在专家指导以及群众参与下,共同搭建文化遗产资源整合、活化成果展示与服务对接的一体化平台,借助线上云平台与线下服务站的联动,实现活化成果的转化与共享。在线上搭建“文化遗产活化共享云平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民俗等资源进行整合,设置需求对接、成果展示等板块;在线下依托乡镇文化站设立“文化遗产共享服务站”,配备专用设备和专业人员;推动文化遗产活化成果由单点展示向系统共享升级,促进文化服务便捷获取与乡风培育的协同发展。

  ◆构建文化遗产时代价值体系,筑牢文明乡风建设精神根基

  文化遗产蕴含的传统美德与人文精神,可以通过科学解码与创造性转化实现与新时代要求的有机融合,进而转化为涵养文明乡风的鲜活素材,引导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文明乡风建设的精神根基。

  实施“文化遗产价值解码工程”。充分发挥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等专业力量优势,系统梳理福建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与时代价值,按地域特色分类建立“福建文明乡风文化遗产数据库”。同时,在数据库中纳入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建设典型案例,既帮助群众明晰福建文化发展脉络、增强文化自信,也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与丰富素材。

  提炼文化符号,构建行为规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福建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提炼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有机融入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体系设计;同时,结合乡村实际,将文化符号转化为倡导性的行为标准,如制定乡村文明公约,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规范群众行为、涵养文明习惯的重要指引。例如,福州三坊七巷将“里仁为美”等坊匾精神转化为社区邻里公约;三明尤溪县桂峰村制定《蔡氏家训新编》,将“耕读传家”传统融入现代村规民约,建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自治机制,推动移风易俗。

  创新传播方式,强化价值认同。综合运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平台,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传播矩阵。通过地方党报、电视台开设专栏,深度报道文化遗产保护成果与乡村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借助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以文艺会演、情景剧、传统习俗解读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常态化推送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与文明新风尚理念。结合重要时间节点、福建特色民俗节日,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强化文化浸润效果,让群众在参与中感受文化魅力、认同文明价值。

  ◆完善文化遗产治理机制,构建文明乡风建设长效保障

  健全的文化遗产治理机制是文明乡风建设行稳致远的制度基石。福建可立足文化遗产大省禀赋,构建“制度设计—主体协同—动态调适”的治理闭环体系,通过政策激励和约束并重、多元主体协同共治、动态评估反馈优化的路径,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文明乡风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制度保障。

  构建“激励+约束”政策体系。在现有文化遗产保护法规体系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政策制度,将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融合发展要求纳入相关条例,建立健全“文化遗产守护人”荣誉激励制度,对在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明乡风建设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家庭或村落给予表彰。同时,制定负面清单,对破坏文化遗产、传播不良风气的行为依法依规实施惩戒,形成正向引导与反向约束相结合的政策导向。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在福建“省市县乡村”文化遗产五级联保机制基础上,强化跨部门协作联动,推动文旅部门与民政、住建、教育等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在文化遗产普查登记、修缮保护、活化利用等环节的权责清单,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纳入乡村规划建设指标体系、公共服务提升考核范畴、乡村教育必修课程。依托文化遗产保护大数据平台,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实现“一张图”动态监管。鼓励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力量参与,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乡村文化合作社等组织发展,形成“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

  创新“动态评估—反馈优化”的治理闭环。科学建立动态评估指标体系,涵盖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率、乡村文化活动参与率、群众文明行为达标率等核心指标,定期对各地工作成效进行评估。引入“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对文化遗产保护不力、文明乡风建设进展缓慢的区域,启动专项督导与帮扶。在部分地区开展“文化遗产信托基金”试点,设立基金用于文化遗产修缮与乡村文明活动开展;设立“文明乡风积分制”试点,通过积分兑换激励群众参与文明实践;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推动治理机制不断迭代升级。

  以活态保护守护文明根脉,以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价值,以制度创新保障长效发展,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力”淬炼为文明乡风的“引领力”与乡村振兴的“原动力”。这既是福建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抉择,更是新时代传承中华文脉、涵养民族精神家园的使命担当,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深厚文化底蕴与磅礴精神伟力。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政治学教研部。本文系2022年度福建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共同富裕为导向推动农村居民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研究”(项目编号:FJ2022C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