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科技人才优势 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
□赖海榕
福建省委高度重视“千万工程”典型经验的学习运用,已连续3年举办全省学习“千万工程”经验现场会,总结推广“五个统筹”等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经验做法,并提出了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的战略目标。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其雄厚智力资源与创新动能,对破解城乡二元结构、驱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价值。在福建深入实施新时代山海协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激活高校这一关键引擎,是将发展势能转化为城乡融合胜势的必由之路。
◆聚焦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对壮大县域特色产业、筑牢富民根基意义重大。中共福建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0月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强调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福建坐拥茶、食用菌、竹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基础雄厚;在种业振兴、智慧农业等前沿领域亦积极布局,为科技兴产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高端创新平台支撑力、产业标准话语权仍有待提升。
强化产业技术攻关。高校需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农业观、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精准对接福建资源与产业禀赋,重点围绕特色农林产品精深加工、高产优质抗逆种源“卡脖子”技术、人工智能精准种养、智慧牧场管理、低空经济农情监测与植保等关键环节,组建多学科攻关团队。如可联合龙头企业,在茶产业数字化萎凋与做青调控技术、食用菌工厂化智慧栽培、竹材高值化利用等方面寻求突破,显著提升产业韧性与附加值。
强化产业平台建设。高校应主动链接“山海协作”战略,着力打造多层次产业创新载体。大力推动涉农国家级、省级创新实验室建设,支持科技小院扎根产区解决实际问题;牵头组建覆盖茶、菌、竹等全产业链的创新联盟;探索建设“科创飞地”,促进沿海高校院所创新资源向山区县市辐射;推动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建立服务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研究院,为富民产业注入持久创新活力。
强化产业标准引领。高校应通过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社会调研,更敏锐地捕捉城市消费升级趋势和乡村产业发展瓶颈,深度参与乃至主导跨学科多维度的综合性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满足城市消费升级需求,建立城乡信任纽带。聚焦福建优势领域,如茶叶品质评价与溯源、特色食品安全生产、菌草技术规范等,联合龙头企业、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制定具有权威性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尤其注重探索建立共通共享的闽台联合标准,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促进区域品牌建设(如地理标志产品),提升“福字号”产品的全球市场竞争力。
◆聚焦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以打通壁垒促进双向流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改革为动力,不断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破除城乡要素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是激发融合内生动力的关键。福建省在科技特派员制度、人才驿站建设、“师带徒”引才等方面成效显著,但乡村高端人才匮乏、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不畅、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等问题依然制约要素高效配置。
创新人才输送机制。高校应成为城乡人才“蓄水池”与“传送带”。优化涉农学科专业设置,定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乡村振兴专业人才和基层农技推广骨干;深化拓展科技特派员制度内涵,创新“未来科特派”后备力量的循环闭合培养机制,鼓励多学科背景的师生团队组团式服务;联合地方政府与企业,打造功能更强大的乡村人才驿站,实施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育与高素质农民培训项目,为乡村持续输送高质量人才血液。
创新成果转化模式。高校要架起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生产车间的“高速路”。建设专业化、市场化的高校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定期举办面向县域和农业经营主体的精准化科技成果推介会、对接会;探索灵活高效的“专利+标准+品牌”一体化成果转化新模式,充分释放农业科技成果价值;打造集技术展示、示范应用、人才培训于一体的校地综合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提升技术成果的可见度、可学性和可用性,让更多创新成果在福建乡村沃土上开花结果。
创新数字赋能路径。高校是弥合城乡数字鸿沟的先锋力量。大力推进“新农科”建设,将数字素养培养融入涉农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信息学科优势,深度参与县域农业数字化转型,开发推广适用于乡村场景、适合小农户的低成本、易操作的智慧农业应用;组织师生开展“送数字技术下乡”活动,赋能乡村电商、智慧物流、数字文旅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助力搭建城乡供需高效匹配的信息交换平台,让数据流引领技术流、资金流、人才流、物资流向乡村汇聚。
◆聚焦城乡治理水平提升,以优质服务激发善治活力
福建省委省政府将“优化城乡融合治理体系”作为重要政策安排,编入《以县域为重点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意见》,着力提升城乡治理现代化水平。福建在乡村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省建设、文化传承方面基础良好,但乡村治理人才短缺、绿色低碳发展支撑不足、城乡文明互促机制有待深化仍是现实挑战。
服务乡村治理体系构建。高校要成为乡村善治的“外脑”与“智库”。发挥公共管理、社会学、法学等学科优势,与地方合作设立乡村治理观测点或实验站,深入开展乡村治理现代化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协助地方培养专业化、本土化的乡村治理骨干人才;为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供科学规划、技术咨询与可操作的实施方案;组织师生团队深度参与乡村规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优化等实践,助力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服务城乡绿色低碳发展。高校是绿色科技的策源地和践行者。应加快构建服务“双碳”目标的交叉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加强生态修复、污染治理、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与实现路径(如森林碳汇、水生态银行)等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示范推广;支持师生团队将先进技术应用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修复实践;探索利用自然保护地、生态茶园、生态农场等资源吸引城市消费群体的创新模式,发展高品质生态康养、自然教育等产业,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福建密码”。
服务城乡文明互鉴互促。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和城乡文化交流的桥梁。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和保护福建特色农业文化遗产,如安溪铁观音茶文化系统、茉莉花种植与茶文化系统,传承弘扬优秀农耕文明;发挥艺术、设计、文旅等专业优势,助力设计开发农文旅融合的精品线路与沉浸式体验项目,支持乡村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特色文化品牌建设;促进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乡村,支持乡村活化利用古厝等资源;探索开设面向乡村居民的“银发学堂”或“文化夜校”,推广“文化科特派”模式,输送文化服务,促进城乡文化深度共享、情感融通与价值认同。
赋能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高校面向时代需求的战略使命。高校须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优势精准导入县域主战场,在服务富民产业、畅通要素流动、提升治理效能上持续发力,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福建篇章注入澎湃的高校动能。
(作者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党委书记)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