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把高校青年人才培育成“四有”好老师

2025-09-14 08:24
| | | |

□陈燕芳

  今年教师节的主题是“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既呼应当前教育改革的要求,也延续去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在此背景下,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将教育家精神全面融入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不仅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更对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助力民族复兴具有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教育家精神的重大意义与时代价值,是推动高校青年人才发展的思想基础。《意见》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仁爱之心和弘道追求六个维度系统阐释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内涵,既回应“何为教育家”的时代命题,也为广大教师指明职业发展的方向。高校青年人才应主动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完成从学术研究者向立德树人育人者的角色转变,努力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

  当前,高校青年人才队伍建设仍面临诸多现实挑战。例如,在价值导向上,部分高校仍过度重视论文的数量、课题等级、头衔等,忽视对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与育人能力的考察,导致一些青年人才虽学术能力突出,但在仁爱之心、奉献精神方面仍有欠缺。在评价机制方面,“唯论文、唯帽子”现象尚未根本扭转,过度依赖科研影响因子、经费等指标,而育人实效和社会服务贡献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在培养体系方面,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育”倾向,缺乏系统化的教学能力与师德养成机制。在组织保障方面,服务支持不足、事务性负担过重等问题,也影响青年人才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工作。

  面对问题,高校必须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系统构建青年人才培养新格局。强化思想引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政治理论学习与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帮助青年人才深刻理解和践行教育家精神。完善培养培训体系,打破重使用轻培养的误区,搭建融精神涵养、实践锻炼与制度保障为一体的成长支持系统,提升青年人才教学能力与师德修养。深化评价机制改革,积极探索长周期评估、代表性成果评价等多元方式,坚决破除“五唯”倾向,建立更加符合教育家精神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强化支持保障,推动管理服务化、精准化,落实校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完善薪酬激励机制,切实增强青年教师的获得感与归属感。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依托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教师智能诊断与发展平台,实现精准培育和个性化支持。

  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新时代高校青年人才,是一项意义深远且责任重大的长期任务。高校应当以《意见》为指南,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系统设计培养制度,强化精神引领与实践支持,完善评价与服务机制。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为教育强国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作者单位:福建农林大学)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