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在沟通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2025-09-14 08:24
| | | |

□王一青

  “与其生硬地推动大家参与,不如先让彼此熟络起来。比如,在会客厅举办的书法课上,我们偶尔插入一个话题,大家马上就能展开讨论,集思广益。”厦门市思明区滨海街道黄厝社区塔头会客厅主理人蔡新哲如是说。

  自2023年厦门市全域推进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工作后,滨海街道、黄厝社区牵头搭建塔头会客厅,展示塔头文化,举办社区活动。这样“抬脚”就到的会客厅,没有高高在上的门槛,只有坐下来喝茶聊天的亲近感。在这里,群众的意见被及时听见,社区的工作也更容易被理解,真正实现沟通“零距离”。

  这是厦门市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缩影,也是推进基层民主协商、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实践探索。当地坚持党建引领,传承弘扬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充分发挥民主协商的凝聚共识优势和基层治理的群众自治优势,实现群众获得感和城中村治理效能双提升。

  大力推动协商主体多元化,尊重群众在基层民主协商中的主体地位。比如,成立综合治理委员会、房东协会、乡贤理事会等各类自治组织,推动修订村规民约、自治公约,不断发挥“软法治理”作用。建立身边人榜样与村民积分管理等激励机制,开展城中村“美丽庭院”“文明家庭”“优秀房东”等评选活动,营造争先争优争效氛围,实现高效能治理与高质量改造良性互动。

  始终从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中,找准城中村现代化治理的发力点和突破口。比如,针对城中村消防安全隐患、“二房东”转租、公共服务不足、道路交通混乱、停车难等意见建议比较集中的问题,出台政策举措。把解决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作为推进城中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持续补齐城中村社区人居环境、安全短板,以此进一步提升群众参与城中村治理的热情。

  在打造协商平台方面,注重多样化与本地化。优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城中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布局,打造集党员教育、居民议事、志愿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基地”。弘扬闽南茶文化习俗,整合中心公园、休憩凉亭、文化长廊等公共休闲空间,搭建“近邻茶话会”“民主议事厅”等平台,将“发言席”延伸至群众家门口,让群众高兴来、愿意说、畅心谈。

  协商的目的是以最低成本达成最大共识,这就需要推动协商程序规范化。按照“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厦门逐步总结出“协商前摸底调研、梳理问题、确定议题;协商中阐明议题、讨论研究、形成决议;协商后推动解决、跟踪问效、反馈公示”的三段九步工作法,形成规范、完整的协商闭环系统,确保协商活动有章可循,提升城中村治理效能。

  近3年来,厦门市在城中村现代化治理过程中,秉持“寻求‘最大公约数’”的协商理念,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试点社区的事故和警情同比大幅下降,学位、养老床位、停车位不断增加,已启动治理的城中村社区集体收入平均增长35%,真正把城中村群众“内心的需求”外化为“看得见的成效”。

  (作者单位:厦门市委社会工作部)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