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合作共赢塑造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
□肖 行
202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时强调,“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高效协同,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更加注重人海和谐,更加注重合作共赢”。这五个“更加注重”,为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中“更加注重合作共赢”是拓展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空间的重要基础。福建是海洋大省,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产业基础雄厚,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在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水产种苗繁育技术等方面优势突出,应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优势,以“更加注重合作共赢”为引领,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全面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持续推进海洋强省战略。
◆统筹兼顾、联动发展,更加注重省内合作,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优势
海洋产业作为海洋经济的核心,是建设海洋强省的关键着力点。福建应坚持陆海统筹、山海互济、优旧育新、三产联动,加快构建“空天陆海潜”一体化大融合平台,以海洋产业为纽带,扩大海洋资源集约利用范围,拓展海洋发展资源需求空间,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是因地制宜,统筹推进沿海经济带协同发展。全面梳理福州、厦门、漳州、泉州、莆田、宁德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等沿海六市一区的海洋资源要素禀赋,明确各地海洋产业发展定位,打破陆海分割、部门分割、区域分割,实现错位发展与有机融合,形成全省沿海经济带专项推进组、沿海六市一区联席会议、各市沿海办三级协调联动工作机制,探索促进规划制定、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民生事业等协同机制,统筹推进沿海经济带建设,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协同发展。建立港口联盟,实现港口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整合航线资源,提高全省港口整体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港口群,一体化推进“海上福建”建设。
二是创新驱动,统筹海洋与陆域产业融合。激活创新动力。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增加涉海科技研发投入,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以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企业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促进海洋与陆域产业融合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加强对陆海融合产业的统筹规划和协调管理,不断推进传统产业向种业高端化和加工高值化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打造具有福建特色、优势突出、抗风险能力强的现代化海洋产业集群。通过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绿色节能技术等,促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实现港口与腹地经济高效联通,陆海产业链各环节的高效衔接,提升产业附加值,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是内延外展,统筹沿海与远海区域发展。对内,应向陆地高效集约配置资本、土地、技术、信息、服务等资源;对外,应向深海、远海、极地等空间拓展,构建“泛蓝”涉海产业、“浅蓝”临海产业、“深蓝”海洋产业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协调发展的“蓝色”海洋经济带。
四是上通下联,统筹陆海产业链深度耦合。在产业内部加强种苗培育、养殖、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合作,建立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推动渔业精深加工。同时搭建渔业电商平台,促进渔业产品销售,实现渔业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在产业之间秉持陆海“一盘棋”发展理念,推动高值优质海水养殖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业、旅游业、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在海水养殖、生物医药、海工装备、港口物流等领域建立产业链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局面,打造“海洋牧场+海上风电”“海洋渔业+文旅休闲”等跨界融合发展模式。
◆资源共享、共谋发展,更加注重省际合作,进一步凸显地理区域优势
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东与台湾隔海相望,与周边地区在海洋资源、产业基础等方面互补性强,开展区域合作空间广阔,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一方面,应积极参与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实施,主动融入粤港澳,对接长三角,建立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协调机制,共同制定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强政策对接与资源共享,打造更多跨区域海洋经济合作平台,深化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在海洋产业、海洋科技以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福建对台的独特优势,深化海洋渔业、海洋旅游、海洋科技等领域合作,加快福马产业合作园、东山国家渔业产业园等平台建设,吸引更多的台湾企业和人才入驻。前瞻研究谋划一批可感可及的闽台海洋政策,支持闽台地方、高校与企业等开展产学研用一体化合作,推动闽台海洋经济高质量融合发展。加强两岸在海洋生态保护、闽台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环境协同保护、海洋综合管理、海洋防灾减灾等领域交流合作,打造两岸经济融合发展的新亮点。
◆双向开放、互利共赢,更加注重国际合作,进一步扩大品牌示范优势
福建是中国大陆重要出海口和中国与世界交往的重要窗口,具备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势。应进一步激活“向海开放基因”,探索创新合作模式和机制,为世界海洋经济合作共赢提供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一是利用“多区叠加”政策优势,擦亮“一带一路”海洋合作新名片。福建是连接两岸、对接RCEP、辐射东南亚的战略枢纽,拥有广阔的政策试验和开放合作空间。应充分利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政策优势,积极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共建国家海洋合作,推动制定统一的海洋经济政策法规和国际利益分配机制,构建陆海双向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渔业、海洋装备制造、工程承包、海洋信息等领域合作。推动福建海洋装备、海洋药物等优势产能“走出去”,在海外建设产业园区和生产基地。通过举办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海洋装备博览会等活动,打造国际性活动品牌,促进蓝色经济规则互认和标准互通,提升福建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话语权与影响力。
二是利用海洋科技创新动能,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合作新样板。依托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中国海洋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等100多个国家级、省部级海洋科创平台以及高层次人才集群,加强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特别是与国外知名海洋科研机构长期合作,通过联合开展科研项目、互派科研人员交流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海洋科技成果和人才,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海洋工程技术等研究。积极参与国际海洋科技标准制定,推动福建海洋科技水平与国际接轨。
三是打好“侨牌”等多张牌,搭建国际海洋交流合作新通道。发挥福建作为全国重点侨乡的独特优势,加强与国际海洋组织合作,深入开展海洋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全球性海洋问题,积极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主动发声,维护我国在国际海洋领域的权益,推动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海洋新秩序。积极参加国际海洋经济论坛、展会等活动,展示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成果,吸引国际投资和技术合作。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拓宽福建海洋经济发展渠道。
[作者为福建理工大学教授。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在福建的孕育和生动实践研究”(FJ2025A001)阶段性成果]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