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传统养老服务体系融合发展
□王小增 冯沛铖
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3.1亿,占总人口比重22%,人口老龄化正加速演进并呈现深化趋势。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成为破解养老难题、提升服务效能的关键路径。近年来,我国初步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多主体协同的服务体系,然而,在平台规模化推广过程中,技术先进性与适老化需求失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割裂、平台赋能与传统养老服务脱节等问题日益凸显。如何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点,推动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传统养老服务体系的深度有机融合,已成为数字时代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大命题。
◆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人文温床下的结构性困境
我国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以家庭伦理为根基,以政府为引领,通过代际反哺和社会性支持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依托血缘纽带形成天然的情感支持网络,社会养老则依托地缘优势构建基础养老服务网络,二者共同构建了养老服务安全网。
然而,随着人口结构变化、社会转型和老龄化加速,传统养老服务体系正面临深刻的结构性矛盾。主要体现在:当前养老服务供给多元主体间联动不足、养老服务同质化现象频发、服务资源呈现碎片化态势以及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等问题日益突显,传统养老服务体系中过于单一化的服务模式与老年人对即时性、精准化、多样化服务的迫切需求形成尖锐对立。与此同时,建立在人力密集型服务基础上的传统养老服务体系,正遭遇成本刚性上升与家庭功能弱化的双重压力,使得以代际反哺为核心的传统模式出现基础性松动,已难以有效应对数字时代老龄化社会治理的复杂性挑战。
◆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技术赋能中的异化风险
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创新,正成为推动传统养老服务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平台以数字技术的通用性、渗透性、共享性为支撑,有效破解养老资源错配、时间错配、空间错配等问题,推动养老服务运作模式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更好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促进养老服务向智能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但是,技术赋能的快速推进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治理悖论和现实挑战。当前实践中,技术先进性与适老化需求的失衡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平台过度追求算法精度、数据处理速度等技术指标,陷入“为智能而智能”的误区,忽视老年人的认知特征与真实需求,导致技术应用与适老化目标的结构性脱节,不仅加剧了“数字鸿沟”,还使平台建设流于形式主义,难以真正落地。此外,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还存在技术标准不统一、数据联通难、重复建设等现实问题,制约了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实际运行效果。
◆有机融合的深层内涵:数字文明时代的治理革命
当前实践中,平台建设与传统养老服务体系的割裂问题较为突出,传统养老服务依赖“人员流”的情感传递,强调人文关怀;而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以“数据流”的技术理性为核心,强调技术理性。二者衔接不畅,易引发服务断裂与价值冲突,制约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实际效能。这就要求我们推进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与传统服务体系有机融合,实现技术赋能与传统服务优势的深度结合。
这种有机融合绝非单纯的功能叠加或技术升级,其本质是数字时代养老服务体系的生态重构。两者的有机融合,既是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赋能与拓展,也是对智慧养老技术应用的校准与完善,更是价值导向与功能实现的深度融合。通过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传统养老服务能够实现资源的精准匹配和高效利用;而传统养老的服务网络,则为区域智慧养老提供了情感支持和社会连接的现实基础,避免技术应用陷入“冷冰冰”的机械化困境。
两者的有机融合具有以下重要意义:第一,推动养老领域社会治理从单一主体向多元协同转变,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变,从资源消耗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第二,传统养老与智慧养老的融合为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新思路。与传统养老服务依赖大量人力投入不同,这种融合通过降低人力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为社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开辟了新路径。第三,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资源配置效率,更在人性化服务与科技进步间找到平衡点,使老年群体在享受智慧化便利的同时,仍能保有传统养老的人文关怀与精神慰藉。
◆推进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传统养老服务体系有机融合的路径
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可从制度、技术、服务、文化四个维度推动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与传统养老服务体系深度有机融合,实现养老服务“精准”与“温度”的平衡。
制度层:优化协同机制
首先,完善相关政策制度体系。强化政府制度供给功能,制定智慧养老服务规范和标准,推进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同时,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养老资源与涉老政策,构建支撑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健康发展的政策体系。其次,通过政策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推动市场聚焦个性化服务供给,支持家庭借助数字工具强化代际支持功能。充分激发市场与社会活力,大力扶持老龄事业产业发展,给予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更多的自主探索空间,打造高质量数字时代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最后,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养老服务的动态监督机制,完善数据共享与监管体系,强化隐私保护与算法公平性监管,确保智慧养老服务的规范发展。
技术层:夯实数字基座
一方面,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技术治理体系。在国家层面,着重制定基础数据标准与规范,构建智慧养老服务的数字基座;省级层面应统筹规划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的基本服务清单与链接标准;市县层面则需自主开发特色应用模块,并与传统养老服务实现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制定适老化技术标准,确保平台界面设计简洁直观,硬件设备充分适配老年人身体机能,推动智能设备实现“一键操作”“语音交互”等低门槛设计,避免过度依赖复杂技术,保障操作便捷性。此外,在推广和普及智慧化养老过程中,应保留实体服务站点、人工协助等非数字化渠道,切实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正当权益,实现“线上联动”与“线下同步”的治理效果。
服务层:重构供给生态
首先,构建融合共生的养老服务系统,实现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与传统养老服务体系要素的功能互补。智慧平台应通过优化算法实现养老资源的动态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传统养老服务体系则需强化服务末梢感知能力,侧重于提供日常照料、精神慰藉等情感支持服务。其次,以区域养老服务需求为导向,推动区域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养老服务机构开发创新养老服务技术、产品和模式,建立养老服务供给的动态调整机制,促进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匹配。最后,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培育和整合“线上+线下”养老服务供给商与加盟商,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养老服务。
文化层:强化情感联结
第一,价值导向上强化人本主义理念,构建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伦理准则,保障老年人的自主选择权。第二,重塑认知思维,推进技术理性与人文关怀的深度交融,突破将“智慧化即去人工化”的认知误区,防止技术异化为监控工具。第三,营造老年友好型社会氛围,唤醒家庭养老责任,同时开展老年人数字素养培训,通过代际数字互助重建老年人的社会连接。第四,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强化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数字化培训,提升其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以高素质的养老服务人才队伍有效应对数字时代老龄化的挑战。
[作者单位分别为:福建理工大学、福州大学。本文是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技术驱动区域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的机理与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4BSH134)阶段性成果]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