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质

2024-03-12 09:02
| | | |

□罗贤宇 林瑜臻

  人民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特征,是贯穿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价值核心。要深入学习和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人民性特质的科学内涵,更加自觉地将这一重要思想运用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价值取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既对新发展阶段我国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也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底色。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的长足发展,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成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从文化需要满足的角度看,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整体性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回应了人民在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同步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气息和独特思想意蕴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基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要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基点,化解新矛盾、满足新期待,必须树立紧紧围绕以人民的需要为中心的目标。

  一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开展领域广泛、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中推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等多元文化共存,促进文化多样化发展。二要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等类型人群的个性需求,提供差异化、分众化的文艺创作生产和文化供给,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多层次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三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立足于市场中求知需要、娱乐需要和信仰需要等多方面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大众文化群体共性需求与小众文化个性需求等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

  ◆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

  习近平文化思想饱含深厚的人民情怀,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以人民为创作主体和服务主体,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着力推动着人民精神世界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充分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

  进入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亲自谋划、指导、推动,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艺繁荣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强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推动更多优秀作品激励群众信心、激发人民力量。

  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进一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一方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弘扬正能量、传播主旋律的文化产品供给,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统一思想,进而凝聚起全社会思想文化共识;另一方面,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中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创新方向: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牢牢把握人民性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不断强调要“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并对文艺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发展等工作“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作出系统阐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使文化创新创造发展获得不竭动力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一方面,人民是文化创新创造的历史主体,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导向,人民在书写历史的过程中,创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积累了文化创造的丰富历史素材。要从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中把握文化发展规律、总结文化发展经验,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人民是文化创新创造的现实主体,文化的产生与创新归根到底都直接或间接来源于人民的现实实践,要从人民现实生活中不断汲取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挖掘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素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秉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的理念,聚焦人民群众实践,深入人民生活,结合人民的情感,尊重人民主体地位,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创新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不断汲取理论智慧,发展文化理论。因此,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首创精神,把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既要将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作为文化创新创作源头活水,又要在文化创新创造中深刻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进一步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等各项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全体人民进行文化创新和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依靠人民群众的主动精神推进文化的创新创造,为中国式现代化源源不断注入文化养料。

  ◆评价指向: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

  人民群众既是价值创造主体,也是价值评价主体。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当代文艺实践,创新性地丰富了“人民”的内涵,强调“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并将“人民”作为新时代文艺评论的标准之一,确立了人民群众在文化中的重要评价作用,是以“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为基本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发展。

  新时代文化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坚持以“人民认可度”为评价指向,尊重和维护人民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因此,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求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效必须坚持人民满意标准,将人民认可度与满意度作为文化评价的检验标准。一方面,强调运用人民的观点评判作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文化评价的话语权,注重把人民参与和人民评价紧密结合,构建科学的文化评价体系,将人民群众的关注度、接受度和满意度作为检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将文化产业的营收、创收等数据作为衡量社会影响力的客观指标,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地面向市场、为人民群众服务。另一方面,注重运用人民的观点鉴赏作品,坚持人民群众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创造服务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将丰富文化供给和锻造文艺精品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作品更好地表达和反映人民的情感和意志、愿望和呼声,以推出更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更好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激发人民群众进一步参与文化建设事业的热情,真正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实现人民欣赏文化、文化激励人民的结合与统一。

  (作者罗贤宇为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作者单位均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福建省社科基金研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重大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人民性’特质及其实践品格研究”阶段性成果)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