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一个集体,温暖同行共成长

2025-11-11 07:47
| | | |

南安市康美镇的公益图书馆里,孩子们开心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福州大学霞舒公益实践队队员耐心指导孩子。

闽江学院有情励志学院开展烘焙活动。

福州大学霞舒公益实践队队员和小朋友一起阅读。

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的学生在国旗护卫队训练中学会团队精神。

闽江学院有情励志学院举办“月圆家国 情满闽院”2025年国庆中秋“有情分享”活动。

 

核心提示

  作为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去年3月,省委教育工委启动学校温暖集体建设工作。今年7月,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学校“温暖集体行动”的方案》。《方案》提出,“温暖集体行动”紧紧围绕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激发学校各类集体的“温暖”功能作用,将“温暖集体”建设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内化到学校建设和管理各领域,着力构建泛在可及、人人参与、全员共享的具有福建特色的温暖集体育人新体系。

  近日,福建日报记者走进校园,走近一个个“温暖集体”,探寻冬日里的“温暖力量”。

从知识到心灵

在集体中找到存在感与价值感

  “我练了无数次正步,就想在运动会升旗仪式上好好守护国旗。”10月30日,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二年级学生张彦博坐在家中和前来家访的老师诉说自己的“国旗情”。

  今年校运会,张彦博原本盼着以护旗队员身份肩扛国旗走过主席台,还报名了400米跑和跳远赛项,希望在运动场上为班级争光。可惜,距离运动会仅剩3天时,他在宿舍不慎被玻璃划伤大腿。

  “至少休养2周,不能剧烈运动。”就医时,医生的叮嘱让这个16岁的少年一下红了眼:“我不能护旗了,国旗怎么办?班级的比赛怎么办?”这份失落被陪同就医的班主任蒋露荷看在眼里。

  “第一次看国旗护卫队升旗时,国歌响起、国旗上扬的那一刻,我眼泪都快出来了。”张彦博回忆说,自己刚加入国旗护卫队那会儿,正因成绩波动陷入低谷,整个人沉默寡言,对生活充满迷惘,是护卫队的训练改变了他。

  “每次训练大家都拼尽全力,因为守护国旗的每一步,都要整齐划一、掷地有声。”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中,他找到了强烈的团队归属感,心中更悄然生出一份家国情怀。

  这次他不小心受伤后,集体的温暖也随之而至。

  “当代学生更加注重情感认同与价值归属,教育者不该只做知识的传递者,更要做成长路上的陪伴者。”校领导与班主任当即组队家访,并带来一枚校徽鼓励张彦博,“家国情怀从不分场合。先养好身体,未来还有无数次守护国旗的机会。”

  校园里也点燃了一场温暖接力:国旗护卫队的队友们录制训练视频,大家肩扛国旗,齐声喊出约定:“小张,我们替你把国旗升好!等你归队!”班级有同学帮他圈画课堂重点,有同学捧着赛程表说:“我们替你跑,你在家当‘云指挥’,给我们加油!”

  在福建师范大学的校园里,人与人之间温暖的联结也正以另一种形式悄然发生。

  11月3日,福建师范大学旗山校区,一场“校长有约”如期举行。校长郑家建与来自全校各学院的百余名学生围坐一堂,畅所欲言。

  “我今天坐在这里,更多的是以学长的身份跟大家作一些交流。”开场,郑家建的第一句话立即拉近了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倾听成长诉求、回应个性需求、解答青春困惑……沙龙上,既是校长又是学长的郑家建与学生交谈时,语气亲切而真诚。

  郑家建不仅以“校长有约”的形式走进学生群体,还坚持给本科生授课。从课堂上学生的创新提问启发日常教学,到学生对校园设施的反馈推动校园治理改进,郑家建也在这个过程中受益颇丰。

  “师生之间,首先应该是平等和谐的关系。无论是‘校长有约’还是站上讲台,核心目的都是让我走进学生中间。”郑家建表示,“温暖集体的建设,不只是物质空间的打造,更关键的是情感空间的营造。只有人与人之间彼此共情,才能建立真正温暖的联结。校长直接对话学生,既能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需求与特点,也能优化教育路径和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从单一到多维

构建泛在可及的育人体系

  “小慧,单亲,母亲做护工供养两姐妹,为节省开支,暑假不打算回家了。想考研,又担心经济问题。”闽江学院有情励志学院“星海班”班主任潘苑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地记着这样的学生细节,字里行间满是牵挂。

  2018年,为探索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闽江学院有情励志学院揭牌成立。学院采用“班级化管理、课程化学习、项目化活动”模式,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从“暖生活、暖思想、暖成长”三个维度发力,为学子搭建起全方位、有温度的成长呵护体系。

  “资助育人的工作我们一直在做,但成立有情励志学院后,最大的变化是让‘孤单的个体’聚成了‘有力量的集体’。”学院指导老师张意坦言,“在集体中,每个学生能获得的资源、关怀和成长机会,比零散帮扶时更多元、更充足。”

  2022年,刚从厦门大学毕业的潘苑成为有情励志学院“星海班”班主任。与以往负责的学生工作不同,这个岗位让她有机会更深入地走进学生内心,挖掘那些藏在坚强外表下的顾虑。

  “小慧是我从她大一开始就认识的学生干部,一直很要强。可到了大三暑期,面对升学还是就业的抉择,她明显变得犹豫起来。”潘苑发现,家庭经济的压力,让不少像小慧一样的孩子,过早背上了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沉重包袱,在面临人生选择时举棋不定。

  为了帮学生打开心扉、提升能力,潘苑发挥自己的音乐专业特长,为“星海班”开设了一堂“体验式技能课”。她带领学生一起拍摄、剪辑、配音,录制闽院勤工之歌《有勤岁月》短视频。

  “对于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参与各类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性格也容易偏内向。而‘星海班’这样的平台,恰好给了他们相互交流、彼此鼓励的空间,也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索新事物、尝试新可能的勇气。”潘苑说。

  “星火班”“金鹰班”“强青班”……全校目前已创建15个资助育人特色班级。一批批思政干部、专任教师加入有情励志学院,充实师资力量,开设系列“励志”课,把关怀从物质延伸到思想引领、能力培养等。

  从单一的物质资助,到涵盖生活、成长等多方面的呵护,有情励志学院的成长是闽江学院推进温暖校园建设的一个缩影。

  今年5月,通过前期征集学生诉求,闽江学院印发2025年度“温暖闽院”建设项目清单表,全校全面实施涵盖思想、学业、生活、资助、心理、就业等六方面的“六暖工程”,构建起全方位学生服务保障体系。

  “当代学生更倾向于‘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愿意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收信息。”谈及温暖校园的建设思路时,闽江学院学工部部长杨晓分享道,“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转变思路,无论是课堂教学、课外实践,还是心理健康引导、日常生活关怀,都要搭建起师生间、生生间的有效沟通桥梁,将温暖教育融入日常教育的各个环节,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双向奔赴’。”

从校园到社会

洞见温暖育人的长远价值

  南安市康美镇的公益图书馆里,一张略显稚嫩的“我最想兑换的积分奖励品”上,有一格字迹歪歪扭扭却清晰地写着“大学生”。

  在福州大学霞舒公益团队6年的深耕下,“大学生”这个群体形象在小小的乡村图书馆种下,成为传递温暖的载体。

  “乡村孩子把‘大学生’列为最想兑换的积分奖励品,背后是他们对精神陪伴的强烈渴求。”团队指导老师、福州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教授苏文亮分析说,“这里的孩子大多因父母外出务工缺乏陪伴,当地文化设施又相对匮乏,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的互动陪伴、趣味活动,成了他们重要的情感支撑。”

  苏文亮对乡村孩子的牵挂,源于他深埋心底的童年记忆。自幼生长在南安乡村的他,亲身经历过乡村文化供给的贫瘠。在外求学多年,他始终怀揣着一个心愿:发挥自身所长,为家乡的孩子建一座公益图书馆,让他们能通过书籍看见更广阔的世界。2019年“六一”儿童节当日,他在老家南安市康美镇赤岭村正式发起赤岭公益图书馆筹建倡议——“用一本书换一道光,为乡村的孩子打开了解世界的一扇窗”。

  令他始料未及的是,一个人的初心,最终汇聚成一群人的坚守。“乡村图书馆的倡议一经提出,就得到了人文学院上下的积极响应。”苏文亮感慨道。学院将这个项目列为“三全育人”的重要实践抓手:老师们从最初的捐书捐物,到后来坚持参与“月捐”支持图书馆运营,不少专业教师还专程赶往乡村,为孩子们开设人文讲座、科普课堂;图书馆建成后,一届又一届福州大学学子接过接力棒,以寒暑期社会实践的形式,成为霞舒公益最坚实的实践主体。

  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陈劢琦,就是这场温暖接力中的一员。大一那年,她偶然了解到赤岭公益图书馆的建设构想,便被打动并加入团队。

  从大一新生到如今的团队队长,陈劢琦对团队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今年我们的项目更有计划性,以夏令营的形式安排系列课程,设计了乡土文化、手语、趣味阅读等一系列课程,希望让孩子们在快乐成长中收获知识与陪伴。”陈劢琦向记者介绍道。

  去年的一次小品排演活动中,陈劢琦和队员们发现,小演员苏明(化名)总是独自留在图书馆,午休时要么啃个面包,要么空腹继续学习。心疼之余,队员们主动邀请他到宿舍一起用餐,慢慢走进了这个沉默男孩的内心。如今,苏明已经成了图书馆的小志愿者,主动帮忙整理书籍、引导同伴阅读。“看着像苏明这样的孩子一天天变得开朗、自信,我更坚定了把这件事做下去的决心。”陈劢琦说。

  6年来,霞舒公益团队的暖心故事不断上演,也在一届届队员中流传。每当有新队员加入,苏文亮都会细细讲述图书馆的筹建历程,初心也在其间传递。

  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近30名教师通过捐资捐物、开设讲座等形式参与其中,160余名大学生通过线上云辅导、线下社会实践等方式投身公益。

  “最初筹建时,我以为只能依赖当地力量,从没想过能有这么多大学生一届接一届地坚持下来。”苏文亮坦言,“大学生们也渴望走进真实的社会,希望用自己的能力为他人、为社会做些实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被乡村孩子的纯真打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这份使命感让公益行动得以持续传承。”

  今年社会实践结束前,陈劢琦站在宿舍窗前望着街对面的图书馆,心中满是不舍。最初仅仅因母亲是图书馆馆长而对项目产生兴趣的她,在这个温暖集体中,不仅找到了自身价值,更建构起对社会的深刻认知。“一群青春懵懂的大学生和渴望知识的乡村孩子,在一个个夏天里,一起把‘想做’变成‘做成’,这是我最大的收获。”陈劢琦和记者这样描述道,眼神里满是成长后的坚定与明亮。(记者 蒋丰蔓)

 

民生·闽声

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温暖集体育人体系

  集体主义是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文化基因。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到“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处世智慧,再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价值追求,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个体化思潮凸显、社交方式数字化的当下,部分学生面临“原子化生存”的困境——课堂上是沉默的“旁听者”,宿舍里是封闭的“低头族”,集体活动中是被动的“参与者”,由此衍生出归属感缺失、协作能力薄弱、抗挫折能力不足等问题。温暖集体育人体系本质上是对集体主义这一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和而不同”“协和万邦”的文化理念与当代教育场景深度融合。

  从福建的实践来看,在集体中育人并非否定个体价值,而是在集体与个体的辩证统一中,实现“1+1>2”的育人效果——让个体在集体中绽放光彩,让集体在个体的成长中凝聚力量,最终绘就个人成才、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时代新图景。

  集体主义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纽带。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新时代温暖集体育人体系,其价值不仅限于校园,更在于为社会培育具有“集体精神”的建设者。在集体中学会“换位思考”“主动奉献”的年轻人,走出校园后会成为社区里的志愿者、工作中的合作者、社会中的担当者,为社会注入温暖与活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家国情怀、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的建设者。作为立德树人机制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新时代温暖集体育人体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目标,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传承“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的思想政治教育优良传统。当学生在集体中学会团结协作、懂得责任担当、坚定理想信念,他们便能更好地成长为能够支撑民族复兴的栋梁之材,将集体主义的精神力量汇聚成推动国家发展的磅礴动能。(记者 蒋丰蔓)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