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涵江区创新驻村第一书记“集团攻坚”模式,赋能乡村振兴——
一人驻村 组团发力
秋日傍晚,莆田市涵江区三江口镇芳山村的河岸公园里,微风拂面,流水淙淙,村民三三两两,或健身,或闲谈。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建筑垃圾堆积、杂草丛生的角落。“多亏了驻村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荒地变了公园!”村民的感慨,道出了涵江区乡村悄然发生的蜕变。
这变化的背后,是一套正在涵江区生动实践的乡村振兴新打法:这里的驻村第一书记正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会战”,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协同赋能,激发出乡村发展的乘数效应。
精准链接,“娘家”做后盾
“干部在一线,单位当后援。”这是涵江区“机关+农村”共建机制的核心。派驻第一书记,不再是简单的个人派驻,而是将一个单位的资源整体“链”入乡村。
2021年,第六批驻村第一书记彭少君初到芳山村,面对脏乱差的河岸地带,他多方奔走,先后协调资金100余万元,将昔日的“垃圾堆”变成了党建税务河岸公园。在他的带领下,芳山村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更获评省级乡村治理示范村。
2024年,接力棒传到了第七批驻村第一书记林杰手中。面对小区安置房物业纠纷频发、公园设施老化等新问题,他推动建立了“物业+村委会+警务点”三方联动机制,创新分级处理流程,形成了“小事物业快处、难事村委会协调、大事警务室介入”的闭环治理链条。
这两任书记的背后,是莆田市税务局作为“娘家”的持续输血与造血。涵江区秉持“因村定需、因需派人”原则,精准选派专业干部,并实现派出单位与驻点村的组织联建、发展联促、责任捆绑,让驻村第一书记干事创业有底气、有依托,实现了“干部当代表、单位做后盾、责任共承担”的良性循环。
这一模式在国欢镇黄霞村得到进一步深化。驻村第一书记刘朝刚依托莆田市人大常委会机关资源,牵头构建“综治+”社会治理共同体。他主导升级黄霞便民警务室,整合群众接待室、矛盾纠纷调处室等“五室一平台”功能,建立“受理—协调—督办—反馈”闭环机制。
“现在有了矛盾,不用到处跑,在村里就能‘一站式’解决。”村民林齐风对新的治理模式赞不绝口。目前,该治理模式已推动20余件民生诉求高效解决,打造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样板。
抱团攻坚,产业注动能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为避免驻村第一书记在产业发展上“孤军奋战”,涵江区又出妙招——分类组团。全区51名驻村第一书记按专长编入“城乡治理、产业发展、集体经济、乡村文旅”四个专项组,依托“驻村驿站”平台,促进经验互鉴、难题共商、资源互补。
“分组,让我们从‘竞争者’变成了‘同盟军’。”产业发展组的驻村第一书记段君深有体会。他驻点的江口镇顶坡村,虽是巨峰葡萄种植专业村,但面临着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段君主动对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举办葡萄绿色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班,围绕春季管理规范、农药安全使用等核心内容,通过理论讲解与田间实操结合的方式,为农户送上了精准的技术指导。
“今年葡萄品质更好,多亏段书记带来的‘技术及时雨’。”种植户关金贤笑着说。如今,顶坡村300多亩葡萄,年产量达30万斤,年产值突破400万元,巨峰葡萄成了村里的致富招牌。
同样受益于“组团”智慧的还有大洋乡瑶山村的驻村第一书记蔡英喜。他为发展“榴莲蜜薯”产业,不仅邀请外地专家实地勘测选定示范基地,还通过产业发展组的平台交流经验,系统推广“起垄覆膜、滴灌节水”等全流程技术规程,推动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发展。这种“调研论证+技术赋能+品牌打造”的模式,为当地特色农业树立了标杆。目前,瑶山村示范片区“榴莲蜜薯”预计亩产可达5000斤以上。
联建共享,全域展新景
突破一村一地界限,整合资源实现区域联动发展,是涵江区驻村第一书记“集团攻坚”模式的又一特色。
江口镇东大村的蜕变就是“跨村联建”的典范。“过去,我们村依托侨乡文化火了一把,但地方小,留不住客。”东大村党支部书记陈中奇说。在近两批驻村工作队的协调推动下,江口镇打破行政壁垒,推动东大村与周边大东村、官庄村整合资源,抱团发展,打造了侨乡古厝文化、花海露营、现代农业等多条景观线路。
一条线路的“盆景”,变成了全域联动的“风景”。此举不仅让游客体验更丰富、停留时间更长,还成功拉动了超亿元的投资。去年,该片区游客同比增长26%,实现了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的跨越。
这种协同发展的合力,不仅体现在空间上的“联”,更体现在资源上的“活”化利用——驻村第一书记通过盘活闲置资产、引入新兴业态、跨区域合作等方式,让“沉睡资源”变身“发展活水”。
在白塘镇陈桥村,驻村第一书记时小虎以“文旅融合”破题,引入水上皮划艇项目,同时依托华侨大学配套资金建设“陈桥万屋”木工研学基地,双项目投用后预计村集体收入年增超9万元,为传统村落注入体验经济新活力。
三江口镇鲸山村驻村第一书记翁玉娇则打出“闲置资源+合作开发”组合拳,将40亩闲置农田整体发包增收2万元,与联通公司成立通信合作社年创收3万元,同步推进屋顶光伏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增收8万元,通过“土地流转+产业合作+绿色能源”多渠道拓宽村集体收入来源。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涵江区驻村第一书记共推动实施项目31个,引进规模企业6家,带动32个村集体增收超400万元。(报业集团记者 林爱玲 通讯员 吴美琳 林亦霞)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政通APP

闽公网安备:35000899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