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公益基金会:众筹解众愁 共智促共治
苍霞街道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在上下杭景区开展久久公益节筹款活动。(受访者供图)
8月29日,福州苍霞新城社区暖新驿站成立。
“90后”外卖骑手池崇注是福州人,从事外卖工作已有8年。他在驿站收到一份“暖新礼包”,里面除了一套崭新的生活用品,还有一个“盲盒”。池崇注从中“开”出一本《地图里的大中国》,把它作为开学礼物,送给11岁的儿子。
在驿站,他还可以买到“9.9元七彩套餐”,从此,吃饭不再到处“打游击”。驿站温暖打工人,还提供免费WiFi、应急药箱、饮水机及电瓶换电柜、临时休息区、手机充电等服务。
“以前吃饭要到处找,而且没有地方休息,现在到驿站就能一站解决了。”池崇注说,“这里记挂着我们这些打工人,让我感觉特别温暖。”
暖新驿站的成立,离不开福州首家社区级公益基金会——苍霞街道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的助力。
“落地难”
“暖新驿站的‘新’,主要是指快递员、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台江区苍霞街道人大工委主任林晓芬告诉记者,今年7月,他们通过与新就业群体代表面对面交流,梳理出普遍存在的“吃饭难、饮水难、休息难、充电难、如厕难”问题,并基于此提出解决方案:建设一个服务站点。
方案有了,但落地并不容易。
“好事办好,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比如,站点的场地、资金从哪里来,由谁来执行、运营、维护等。”街道党工委书记陈云帆说,苍霞街道地处福州市台江区,自古以来是商业繁荣之地。街道下辖5个社区居委会,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聚集了1万多户共3万多名居民。社区现有工作人员近130名,面对辖区群众日益增长和多元的需求,越来越有人手不够用的感觉。
他想到了街道的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
2021年5月,在台江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苍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牵头,台江区多家企事业单位和热心居民积极参与,共同出资200万元,设立苍霞街道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这是福州首家社区级公益基金会。该基金会以“汇聚多元力量,共建美好生活共同体”为宗旨,通过专项基金、微基金计划,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聚焦“一老一少一残”等群体需求,开展各类公益服务项目,提升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
破解公益项目的落地难问题,自此有了抓手。
“黏合剂”
“以前,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想要捐款为居民做点好事,但捐给谁、怎么用得放心,一直是个难题。现在,有了基金会,很多过去做不了的事,现在都能落实了。”基金会秘书长陈秋燕深有感触地说。
以苍霞新城社区暖新驿站为例,驿站的资金来自基金会,场地依托苍霞新城社区长者食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等现有的便利条件,运营和维护由基金会聘请的专业团队负责,实现了“花小钱办好事”。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组织,社区发展公益基金会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可以使许多百姓关心的问题,在社区层面以慈善、公益、自治、互助等方式解决。”陈秋燕说,“我们的主要作用是当好各方面力量的‘黏合剂’,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确保好事干一件成一件。”
成立4年多来,苍霞新城社区以基金会为平台,服务社区群众,取得了不少成效。截至今年7月,基金会已投入81万多元,支持苍霞新城社区老旧小区楼道翻新等12个项目,受益人群达2.3万多人次。过去一年,社区吸纳并孵化百余条社区治理提案,比如停车难、电动车乱停放、流浪猫狗多等,其中近三成通过基金会获得资金并落地实施。
“以前总觉得社区事难办,参加基金会组织的分享会才知道,多跟邻居们坐下来聊几句,好多矛盾都能化解。”居民王美英笑着说,现在她主动在小区里当起“调解员”,越来越得心应手。
“蓄水池”
4年来,基金会先后设立4只微基金,分别是“萱草无忧”微基金,用于支持孕育中的女性,开展心理支持、情绪关怀等相关的公益服务;“苍霞街道职工无忧”微基金,用于支持苍霞街道职工子女暑托服务;“朴朴爱心”微基金,爱心企业捐赠用于支持社区建设;“苍霞人大办好事”微基金,用于支持特殊困难群体。吸纳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公益事业中来,基金会的“蓄水池”作用不断显现。
今年5月,社区网格员在党建微心愿平台上注意到了张霞(化名)的求助:家里唯一能解闷的电视机年久失修。
张霞今年50岁,独自撑起一个家——爱人患有精神疾病,丧失劳动能力,27岁的大儿子患有自闭症,生活无法自理。
基金会得知情况后,立刻联动“苍霞人大办好事”微基金买了一台新电视送到张霞家里。当电视画面亮起的那一刻,张大姐红着眼眶,反复说“谢谢”。
“首笔捐赠资金不低于3000元,就可以发起专项的微基金项目,作为基金会的补充基金。”陈秋燕说,“社会企业筹一点、爱心人士捐一点、慈善信托募一点,基金会逐渐实现自身造血、良性发展,也让公益的力量触达社区的‘神经末梢’。”
走进基金会办公室,各类活动档案、财务凭证整齐归档,每一笔支出都有据可查,每一项活动都有迹可循。
“把账本晒在阳光下,将资金用在刀刃上,确保好事实事长期办、持久办。”陈云帆介绍说,街道目前已制定了一整套“财政滴灌+社会共投”的闭环机制,政府项目验收后的结余资金不退库,直接滚入基金会继续用于社区公益,居民的小额捐赠通过积分返还,反哺社区服务。(记者 方炜杭 通讯员 薛海云)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