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热烈庆祝第48个“5·18国际博物馆日”
福建博物院引进“大唐盛世 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
福建省文物局主办“交相辉映·耀世千年——福建黑白瓷器展”在多地巡展。
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启动仪式在福建博物院举办。
福建博物院举办的“福航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印记”展览入选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重点推介项目。
福建民俗博物馆创新开展沉浸式社教活动。
福建博物院引进“故宫茶世界”展览。
厦门市博物馆“博史铸今 传承不息——文博思政课”夏令营
博物馆内的文物数字魔墙吸引众多观众。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莆田市博物馆新馆
漳州市博物馆新馆
建瓯市博物馆新馆
宁化县革命纪念馆新馆
霞浦县博物馆新馆
国际博物馆日介绍
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2024年是第48个“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MuseumsforEducationandResearch),强调文化机构在提供全面教育体验方面的关键作用,指出博物馆贮藏着浩繁信息,等待人们的探索和分享。
近年来,我国博物馆事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公众将博物馆视为学习中华文化的“第二课堂”。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福建主会场活动在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举办,全省各地博物馆也纷纷亮“大招”,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活动,好戏连连,精彩纷呈。
全省博物馆都有啥花样?带上“攻略”走起!
“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福建各地博物馆发挥博物馆特色馆藏文物资源优势,围绕本次博物馆日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展览和社教活动共400余项。
主会场
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福建主会场活动开幕式于5月17日举办。“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物藏品专题展”开展仪式、福建省讲解员培训班、福建省博物馆讲解大赛、福建省首届“红领巾讲解员风采”大赛、学术交流会、文物公益鉴定会等多项活动也将同期进行。
展览展示
各地博物馆立足自身实际,打造特色展览。如福建博物院举办“宋词里的中国”“馆藏明清扇面书画精品展”,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推出“闽越神韵——闽越国历史文物展”,福州市博物馆推出“福犀·福器——福州漆器生活美学展”,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推出“美美与共——新马土生华人历史文化展”,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举办“钟鼓喤喤——故宫博物院藏宫廷乐器展”,漳州市博物馆推出“福建土楼活化利用”展,万寿岩遗址博物馆推出“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南平市博物馆推出“洞天长物——馆藏古代文房精品展”,龙岩市博物馆推出“时光不老追忆童年”专题展,霞浦县博物馆推出“福建霞浦闽东宋代瓷器展”,福州市晋安区寿山石馆推出福建中青年篆刻家作品邀请展,漳州市博物馆“漳台一家”等多个精品展览也将亮相。
社教研学活动
注重游客参与,让游客在活动中触摸历史文脉。如福建民俗博物馆推出“节气里的福建”剧本杀体验,福州市博物馆举办“闽都古建寻迹”华林寺研学活动,厦门市博物馆开展“文博思政课”研学实践,三明市博物馆开展“5·18国际博物馆日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社教活动,莆田市博物馆举办“知识竞答|国际博物馆日,快来涨涨文博知识”“第七届小小讲解员评选大赛”活动,宁德市博物馆举办“古代科举制度主题”社交活动……各地还将开展互动体验、文物鉴定、手工体验、知识竞答等专场活动。
立足新时期新定位 实现新发展新突破
——福建省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我省着眼精准高效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持续强化文物保护和宣传力度,不断推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陈列展览、学术研讨、公众互动等活动,博物馆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强化基础工作 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
近十年我省新增备案博物馆47家,全省备案博物馆总数达152家。各地博物馆围绕“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思路,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漳州市博物馆、建瓯市博物馆、浦城县博物馆、顺昌县博物馆、宁化县革命纪念馆等多家博物馆新馆相继建成开放。
目前全省国家等级博物馆共45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7家,国家二级博物馆18家,国家三级博物馆20家。
同时依托福建省通史展览博物馆联盟、福建省博物馆文创联盟、福建省非国有博物馆文创联盟,夯实馆际交流基础,促进联盟单位在展陈设计、文物保护、宣传推广、文创制作等方面树立品牌抱团发展。
强化重点突破 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成功举办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和点赞。推出“中国白向世界——德化白瓷精品展”“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等多个具有福建特色的精品展览。“华侨旗帜民族光辉——百国百侨百物展”荣获2018年“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宋词里的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文物藏品专题展”等多个优秀展览入选全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项目推介。十年来,省内博物馆累计举办各种展览活动13000多场,仅2023年参观人数就达3020万人次。
33家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试点工作列入福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讲解员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中,福建选手荣获专业组二等奖和志愿组二等奖。社会文物管理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23年完成13032件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备案,建立文物鉴定公益性服务常态化机制,在重要时间节点,指导省考古研究院和各地市博物馆开展文物鉴定免费咨询、公益鉴赏活动。
“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实现双向奔赴,推动福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朱子文化等八闽特色文化进校园。开展文博单位和高校互联合作,与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通过设立文博专业课程、共建专业实践基地、成立学科实验室、开展学科研究等形式,让博物馆成为教育和研究的“第二课堂”。
强化数字赋能 发展路径进一步创新
充分运用“数字福建”成果,推动智慧博物馆示范建设,通过藏品多维信息展示、AR/VR技术展示、全息影像欣赏、虚拟触摸、新媒体传播等方式,不断增强观众参观体验。
全省博物馆实施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项目,已完成5300余件(套)珍贵文物三维数字化扫描。省级博物馆在三维数字化扫描的同时,进行了二维数据采集,已完成18万余件文物藏品的数字化采集。全省博物馆也积极推广“云上展览”,2020年以来推出各类线上展览2500余场。
推进科技成果展示应用,在2022年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主办“数字化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数字化成果展”专题展区,展示省内近20家博物馆数字化项目成果。同年,在郑州“博博会”上主办“遇见文物发现文明——福建文物展区”,宣传展示我省博物馆数字化保护利用成果。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期间,福建博物院升级打造“智慧书院”“沉浸式光影秀展演”等多个科技含量丰富的参观互动点位,吸引大批观众打卡。
强化交流互鉴 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
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结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白——德化白瓷展”“凤鸣于溪——安溪历史文化展”,在宁夏博物馆举办“闽瓷双璧交相辉映——福建黑白瓷器展”,在新疆昌吉博物馆举办“海丝遗珍——‘碗礁一号’沉船出水文物展”等具有福建特色的系列展览,在复旦大学举办“洞天遗珍——万寿岩遗址出土文物展”,提升福建文博品牌影响力。同时引进“三星堆文物特展”“大唐盛世法门珍宝——唐代文物精品特展”,联合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茶世界特展”,举办“闽台两岸雅集茶会”,持续增强文化交流互动。
发挥福建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优势,举办“诺亚之子大美初见——亚美尼亚19~20世纪文化瑰宝展”。在亚美尼亚共和国首都埃里温举办“丝路帆远——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图片展”,为中亚人文交往注入新内涵。在法国巴黎举办“福建土楼活化利用”专题展,进一步深化中法两地文化交流。组织德化白瓷赴纽约举办“中国白·德化瓷”国际巡展,提升国际影响力。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福建省文物局将以文旅融合为契机,把博物馆办成滋养道德、提高见识、丰富才华、增加知识、培育美感、深化研究的“大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博物馆“护物”更“化人”,激发八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福建文化自信。
守好文物“安全线”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福建省文物局始终坚守文物安全底线,持续加强执法监管力度,推动落实文物安全直接责任。
在南平、莆田地区试点试行国保单位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省保单位由属地乡镇(街道)政府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县保单位由属地乡镇(街道)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文物点由属地乡镇(街道)挂村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的文物安全责任制度,并向全省推广,着力解决文物安全“最后一公里”问题。
聚焦文物多个重点领域,采取“县(区、市)自查整改、地市交叉检查、省重点督查”的方式,对全省文物博物馆单位消防安全情况全面摸排。同时督促指导市、县文物部门和相关文博单位,按照已确定的全省国保单位安全防护工程实施计划,认真开展立项申请、方案评审、施工检查和项目验收工作,不断提升安全防护水平。
走进主会场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
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一级博物馆,位于龙岩市新罗区,是一座全面反映闽西革命史、重点凸显中央苏区(闽西)历史的国有纪念类综合性博物馆。拥有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博物馆占地面积30亩,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展厅面积6000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套,珍贵文物2449件/套(其中一级6件/套、二级66件/套、三级2377件/套),设有“红色闽西”基本陈列和“闽西红土名人”“进则全胜——龙岩市生态文明探索实践主题展”等专题陈列。
近年来,该馆推出的“红色遗珍见证辉煌——闽西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精品展”、“红色闽西”网上展览、“百年辉煌闽西荣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龙岩老区苏区成就展”等特色展览,多次获国家级奖项。今年3月,该馆还与厦门大学联合创建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革命文物健康评测和纸质文物修复。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