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本书去菜市场,与水生物来次“亲密接触”
吃海鲜河鲜、逛菜市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行为。但这样简单寻常的事,也可以包含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成为我们认识大自然的有效途径。
基围虾指的是一种虾的名字吗?北方人到了南方菜市场一头蒙,红色的鱼看着怪吓人的,能不能吃?
近日,海峡发行集团海峡书局《餐桌上的水产图鉴》出版发行。这本图文并茂的通俗科普读物,以逛菜市场、品美食等方式,将我国南北常见的500多种水生物蕴含的知识讲述给读者听,让读者对它们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关注。
从餐桌开讲博物知识
和晦涩难懂的专业类图册不同的是,《餐桌上的水产图鉴》无论从插图和文字表述,都非常轻松活泼、生动好读。
“我们最初的目的,就是做一本适合普通大众看的水产图鉴书,让大家对日常生活接触到的水生物种,能有一个基本了解。”该书策划、海峡书局副社长李长青说。
生命从水中孕育,人类从水里走来。时至今日,世界上有3万多种鱼、7万余种软体动物、3万种以上甲壳动物,还有种类丰富的腔肠、环节、两栖、爬行、哺乳动物也生活在水中。
我国从北至南,海域广阔、河流众多,水生物种更是丰富,且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家里餐桌上吃的、海鲜店品尝的、菜市场水产摊上卖的,随处都可见其踪影。不过,我们却对它们知之甚少:日常吃的鱼,不知道它的生活特性和学名;菜市场遇到眼生的水产,不知道它来自哪里、能不能吃……
“所以,我们想到从‘餐桌’这个最贴近生活的方面,去进行水产物种的图鉴科普介绍,让大家对我们身边的生物朋友们有更多了解。”李长青说。
由于在自然生态出版领域的长期深耕积累,海峡书局有着国内优秀的学术专家及作者队伍。制作一本面向大众的水产科普读物的想法,也与作者周卓诚、张继灵的想法不谋而合。
周卓诚是中国渔业协会原生水生物及水域生态专业委员副主任,多年深耕鱼类水生生物知识科普。他有着一个更为人们熟知的身份:微博上大名鼎鼎的“开水族馆的生物男”。拥有800多万粉丝的他常被网友们“艾特”,问各种奇奇怪怪的关于水生物的问题,而“开水哥”也乐此不疲地解答。
张继灵是福建人,被大家叫作“鱼口普查员”,日常爱好就是识鱼拍鱼。他说,作为水生动物摄影爱好者,逛菜市场是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程,在菜市街角,看着海鲜水产琳琅满目,颇有治愈人心的力量,“博物与餐桌美食可以产生许多有趣的化学反应”。
最全面的水产图鉴
历时一年多的策划制作,《餐桌上的水产图鉴》正式出炉问世。
全书收罗了中国从北到南各地市场上常见的500多种水产品,称得上是目前市面上最全面的关于水产食物的图鉴。
书中不仅对水产物种做了最基础的分类,还有学名和认知度高的俗名,配上原汁原味的菜市场“生图”。既能作为一本有趣生动的水产科普读物,又能将它当作逛菜市场的口袋书和避坑指南——彩虹鲷不是鲷,而是一种罗非鱼;市场上的“银鳕鱼”“天山鳕鱼”并非正儿八经的海产银鳕鱼;怎么挑选最肥美的梭子蟹;如何识别商家用福寿螺冒充田螺……相信读过这本书后,读者都会收获满满。
“我们虽然有专业的摄影师队伍,但在征集该书图片的时候,是号召大家在菜市场随手拍,越日常越好。”李长青说,这样的水产“生活照”,会让读者感觉特别亲切。
更为特别的是,该书以“形状”为索引给水产分类。鱼类分为刀剑形、鳗形、筒形、纺锤形、平扁形、球形等,如我们日常熟悉的带鱼、马鲛、秋刀鱼就属于刀剑形,草鱼、青鱼就属于筒形。要是遇到不认识的鱼,看看形状,对照索引即可。同时,书末仍保留了分类学索引,供学者与分类学爱好者参考。
每一张水产图所配文字数不算多,但都将分布区域、生物特性甚至烹饪方式描述得十分清楚。周卓诚本身也是个“吃货”,他把自己的生物专业知识和美食经验完美融合,对于近似物种的混淆售卖以及保护动物,还进行了热心提示。
“编这本书最难的问题是如何在全国众多水产中筛选出图鉴需要呈现的物种,以及一些物种的鉴定。我们常说的一些水产名字,通常都是其俗名,或者是这个物种的科名或属名,但图鉴要做具体的物种鉴定,明晰其学名,这个工作量比较大。”张继灵说,为此他和周卓诚跑遍了南北许多菜市场,还请教了许多业内的专家。
助力展示生态之美
这样一本有趣的科普书,出版后立刻受到读者的喜爱和欢迎。
美食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写道:“这是一本有趣的、图文并茂的工具书。阅读它最好的场景是在鱼市上,对想糊弄你的鱼贩,会有非常大的震慑作用。”网友们也纷纷在网上进行盘点晒书评:“今天才搞明白,原来基围虾不是一种虾名,而是一种养殖方式,养在‘基围’里的都叫作基围虾。”“在秦皇岛吃海湾扇贝时,以为扇贝边缘一圈蓝的斑点是塑料污染导致的,原来那是人家的视觉感受器官。”“这本书让我们内陆朋友在买海鲜的时候,能避免踩坑,还能看出冒充品种,别买到有毒的。”……
如此种种,读者们直呼“长知识了”。
“这本书如能够引发餐桌上的博物探讨,成为市场里的生物讲堂,那就达到了我们的出版目的。”李长青说,《餐桌上的水产图鉴》可以说是海峡书局自然生态出版从专业走向大众的转型之作。
自2013年出版了获得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的《中国鸟类图鉴》一书开始,海峡书局一直聚焦自然生态出版,并陆续推出多部生态图鉴好书,助力建立中国自己的生物本底资料和生物影像库。目前,海峡书局的生态图鉴已经完成半数陆生高等生物的组稿或出版,从今年开始涉足以海洋生物为主的水生动物图鉴出版。
“我们生态图书出版不仅是自然生态专业图鉴,也会有科普读物、博物学图书等等。《餐桌上的水产图鉴》就是一部转型之作。”李长青说,中国是世界上12个巨大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希望海峡书局在生态出版方面的努力积累,能够助力展现中国生物之多、之美,唤起社会对大自然的关注,最终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生态的保护。(记者 李艳 文/图)
记者手记
生活处处有科普
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兴起各种观察自然的活动,去森林公园观鸟、去城郊野外观察昆虫、去植物园辨认植物……除了这些特意安排的行程,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处处开展自然观察,开一场生物讲堂,来一场热烈的博物讨论。城市街边各种不同的树木树种、家中不经意闯入的蜘蛛壁虎等“小客人”,甚至逛菜市场看到、餐桌上尝到的水产,都能成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的对象,大自然从来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餐桌上的水产图鉴》用极为接地气的方式,进行水产知识的科普。打开这本书,相信很多读者才发现,市场的物种丰富度不亚于一座水族馆;最平常无比的菜市场里,还有这么多丰富的博物知识:基围虾原来并不是虾名,蛏子肚子的透明线状物并不是寄生虫,有些鱼类是重点保护动物一定不要吃……关注和了解是保护自然生态的前提,近年来社会各界都着力进行生态科普推广,生态知识的宣传、网络上的热门博物解答、各类科普图书的出版,种种举措激发着人们对于大自然的关注,也提升了人们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
笔者的女儿尚在上小学,她无意间翻开《餐桌上的水产图鉴》,津津有味地看过之后说:“原来菜市场里有这么多有意思的鱼,下次带我去看看吧!”科普的种子,就此种下。这也提示着我们,生活处处有科普,对大自然的认识,可以由一本书激发,也可以从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开始。关注和了解大自然,保护自然生态,并不是一件遥远和困难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手做起,从最寻常的小事做起。(记者 李艳)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