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生资讯

思明区推动垃圾分类再上新台阶,探索垃圾分类基层治理新格局

抓好“关键小事” 共护美好家园

2022-11-24 09:39
| | | |

  

振兴社区内,居民在使用智能垃圾屋投放垃圾。施辰静 摄

  

思明区垃分办、城管局与各街道联合执法,对沿街店铺开展垃圾分类专项检查。(资料图片)

  

开元街道禾祥西路沿线商家投放垃圾时段,垃圾转运车挨户收运沿街商户的垃圾。施辰静 摄

  

思明区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促垃圾分类成“思明习惯”。(资料图片)

  

思明区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开展专项检查,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资料图片)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厦门被盛赞为“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目光聚焦在中心城区思明区,这里正持续深化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创建工作,为守护城市的“高素质”“高颜值”贡献力量。

  紧抓垃圾分类这一“关键小事”,思明区垃分办、垃分中心坚持“高标准、系统性、常态化、严要求”,将垃圾分类工作融入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中,主动作为、上下联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质增效,逐步探索形成垃圾分类基层治理新格局。

  在居民小区,在学校、医院、机关、企业、商场……人们自觉做好垃圾分类的镜头组成了共护美好家园的和谐影像。

成效显:从“随手扔”到“随手分”垃圾分类成思明习惯

  7时许,家住振兴社区的林晨拎着两袋垃圾走到小区投放点,将厨余垃圾投进绿色垃圾桶,另一袋其他垃圾放进橙黄色垃圾桶。在家中做好分类,上班前顺便投放垃圾,已成了他每天的固定动作。

  居民们上班的脚步远去后,一辆厨余垃圾收运车如往常一样停靠垃圾接驳点,接收垃圾后便赶往下一个接驳点。随后,垃圾分类督导员及时整理垃圾桶,投放点保持整洁有序。

  “以前,各种垃圾混在一起,垃圾桶也经常污水横流、臭不可闻,大家散步都要绕着投放点走。”林晨感慨道,“现在,大家普遍都能自觉分类投放,垃圾被及时清运走,小区环境好了不少。”

  振兴社区的变化,是思明区众多基层社区小区的真实投影。如今,对生活工作在思明区的人来说,按规定进行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已成为他们的习惯。

  支撑“思明习惯”,催化以好习惯收获宜居环境的,是思明区织就的垃圾分类管理网——从源头开始,建立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于一体的全链条模式。

  为引导居民做好前端分类,除了全方位开展垃圾分类宣传,促成习惯养成,思明区还坚持督导先行,聘请2249名督导员落实“桶边督导”;坚持源头监管,今年共安装视频监控871个,覆盖辖区44.51%的投放点;坚持统筹推进,科学推进分类收运全覆盖,实现厨余垃圾、其他垃圾公交化直运覆盖率达100%,开展“公交化”收运,可回收、有害垃圾也早已实行预约收运,146条垃圾收运线路覆盖全区所有物业小区、无物业小区,以及所有城中村;在禾祥路等区域,还实行摇铃上门收运垃圾,同步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劝导不分类商家……

  随着垃圾分类持续推进,思明区街头的垃圾小屋也转身成为街头靓景。曾经居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垃圾小屋,不仅外观焕然一新,内部还配置除臭、杀菌、照明、洗手、语音提示等功能,实现监控设施全覆盖。莲前街道就结合创建契机,通过资金补助方式,统筹业委会、物业等力量,新建84座垃圾屋(亭)。新建的垃圾屋,普遍有功能完善、颜值出众的特点,实现“邻避”向“邻利”的华丽转身,提升了居民投放体验感。

机制新:力促常态长效探索治理频出新招

  走进思明区莲岳里的环卫公寓,一楼宽敞的大厅被布置成爱心驿站。在这里,桌椅、饮水机、应急药箱等设施一应俱全,周边环卫人员工作之余,都会来这里歇一歇脚、喝一喝茶。穿过大厅,是几间配备了独立厨房和卫生间的宿舍,十余名环卫工人及其家人已经顺利入住。

  令人惊讶的是,这样一处被环卫工人点赞的环卫公寓,竟是由清洁楼升级改造而成。据悉,为了让环卫工人“冷天有地方取暖、热天有场所纳凉、渴了有热水供应、累了有站点歇脚”,环卫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单位,大力推动“爱心驿站”等建设。如今,在思明区,不少清洁楼中也增设了爱心驿站等场所,为环卫工人提供温馨的休憩港湾。

  繁华的中山路上,清洁楼变身成为内涵与颜值兼具的城记·中山路展览馆;南华路上,清洁楼开辟成可专门处理白色塑料泡沫包装物的泡沫冷压站;在全省率先建成向广大市民开放的思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中心,也来自于清洁楼的华丽变身。

  在思明区,85%以上的清洁楼已成功转换功能,消除了原先生活垃圾二次转运产生的污染、扰民等影响,较好地破解了“邻避”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城市环境。而这一变化正得益于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生活垃圾直运全面推行,垃圾收运车“公交化”运行,各类生活垃圾被分类直接运至末端处理厂,推动了部分清洁楼功能转型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一边是积极推动清洁楼功能转换,另一边是思明对6座保留转运功能的清洁楼实行准入制,系统性解决三轮车不规范、混装混运、私载、不缴纳垃圾处理费等难题,倒逼具备直运条件的区域纳入直运体系,有效提升了分类投放准确率,大幅减轻了对周边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

  以倒逼机制敦促前端落实分类,思明区还印发《思明区生活垃圾“不分类、不收运”工作实施方案》,针对垃圾不分类行为采取“先警告、再开单、后拒收”的渐进惩戒措施。

  与此同时,思明区环卫中心坚持服务理念,主动走访全区10个街道,制定《思明区环境卫生精细化管理服务清单》,实行“一街道一清单”,主动亮出家底,明确工作职责和服务内容,形成“专班指导、街道调度、社区跟进”工作模式。此举加强了街道对管养企业的监督,倒逼环卫作业企业严格作业标准、提高作业水平,实现了作业流程透明化、作业监管网格化,并统筹协调解决日常城市管理中的环卫保洁、垃圾分类等问题。

  不断完善垃圾分类有关制度规范、严格细化推动落实,思明区力促垃圾分类常态长效,让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更富魅力。

合力聚:密切协同合作奏响垃圾分类“大合唱”

  近3个月来,在市垃圾分类考评指标中,思明区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水平始终名列前茅。这背后,是众多部门单位系统联动,打出的垃圾减量组合拳。

  从垃圾的产生开始盯紧看牢——思明区市场监管局走进商超、便利店、茶叶店等,开展专项检查,督促销售、快递、外卖等企业限制商品过度包装。区文旅局组织走进体育场馆、星级酒店、A级景区暗访,落实一次性用品限用,及时制止违规行为或联合城管查处。在办公场所,区机关事务管理局积极推动办公场所无纸化办公,鼓励使用再生纸制品、不使用一次性水杯。走进思明区的餐馆、商超等,都能看见“文明餐桌,杜绝浪费”“光盘行动”等显眼海报。据悉,目前,思明区规模堂食餐饮企业全部取消使用一次性用品。上半年,41家被抽查企业使用塑料购物袋环比下降63.58%,塑料吸管环比下降2.10%,塑料包装袋(含编织袋)环比下降44.44%,废塑料回收重量环比上升313.06%。

  如今,思明区日均生活垃圾资源化约400吨,年垃圾总量保持负增长。5月起,思明区垃分办还牵头联合区城管局、区建设局等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和所辖派出所等单位,组成垃圾分类源头分类专项执法队伍,持续每个月开展垃圾分类联合执法,以突击检查和接袋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执法效果,进一步营造全民分类氛围。

  在强化与各部门各成员单位联动过程中,垃圾分类渗入思明区各项工作中,成为不褪色的新风尚。

  就在月初,思明区教育局在全省首发《思明区中小幼劳动教育清单》,学习开展垃圾分类被纳入劳动教育清单。开展垃圾分类知识讲座、主题班会、DIY创意垃圾桶制作大赛、暑期垃圾投放打卡、童谣微视频有奖征集、小小督导员等活动……长期以来,区教育局坚持“上好垃分必修课”,将垃圾分类融入课堂、实践,发动家校合力、校社联动,通过覆盖15万名学生,带动了40多万名家长。

  衔接管理与执法,以执法保障分类到位,思明区垃分办、城管局还联合印制《责令改正通知书》,并加大执法处罚和典型案例通报力度,努力营造“不分类、不敢投”的社会氛围。今年已开具行政执法文书12174份,其中简易程序处罚2679起、普通程序处罚29起,处罚金额34.74万元。

  在南普陀寺,思明区委统战部、区民宗局牵头,区垃分办、滨海街道及演武社区共同举办了思明区争创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动员会暨宗教活动场所垃圾分类工作培训会,鼓励支持宗教团体和宗教界人士树立垃圾分类理念,为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争创省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贡献一份力量。

  步伐不停,思明区市政园林局、建设局联合深入小区,开展物业专项检查,助力垃圾分类落实……思明区已形成垃圾分类组织有序、多方共缔造、全民齐参与的生动局面。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垃圾分类是百姓关注的“关键小事”,更是关系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思明区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开启垃圾分类新征程,主动融入服务全区、服务全市大局,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杨珊珊 陈荣君 陈华英)

 

亮点点击>>>

  ●打造“无桶小区”。深化“极简”理念,深耕“近邻”模式,探索打造“无桶小区”,开元街道率先试行小区“无桶化”,推行“共享垃圾桶”,并实施非投放时段“公交式”错时收集。在满足居民投放需求的同时,美化小区环境,成为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探索。

  ●提增资金质效。出台指导意见,对街道资金使用限制进行松绑,优化支出结构,对符合条件的管理责任人实施资金补助,激发责任主体参与垃圾分类、美化环境的积极性。

  ●整合优化人员。出台指导意见,在全市率先尝试优化督导员队伍,鼓励街道“2并1”将督导员整合成社区垃圾分类专职人员,破解督导员“重分拣、轻督导”难题,祛除居民心理依赖,充实社区工作力量。

  ●泡沫冷压回收。破解白色塑料泡沫包装物这一低值可回收物收运处理难题,先后在南华、莲岳、前埔北清洁楼投入3台泡沫冷压设备。目前,日均泡沫压缩量近1.3吨,价值约4000元。

  ●加服务减监管。组建专班、下沉街道,坚持“一街道一清单”,主动亮家底,形成“专班指导、街道调度、社区跟进”工作模式,协同解决日常城市管理中的环卫保洁、垃圾分类等问题。

附件:

政府文件全真版:

温馨提示: 请使用OFD阅读软件浏览源文件,如未安装点击下载

来源:福建日报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码关注中国福建微信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返回顶部